“稻草捆秧父抱子,竹籃提筍母懷兒。”清代文人方苞的這副趣聯,總能在不經意間勾起我對插秧歲月的懷念。
五月的鄉村最為忙碌,人們既要忙著收割油菜,又要趕著插秧。一壟壟綠油油的秧苗,是谷雨時節播下的。經過農人的悉心照料,它們已然長成,如同待嫁的姑娘,即將奔赴水田,開啟獨立生長、孕育豐收的旅程。
天剛破曉,農人們便匆匆趕往秧田拔秧。他們彎腰如弓,動作嫻熟,講究眼疾手快。拔起的秧苗在手中迅速聚攏成束,再用泥水沖洗根部,以減輕運輸重量。稻草捆扎后的秧苗,宛如一排排青苗衛士,整齊地立在水田中。
插秧是農事里至關重要的一環,容不得半點馬虎。插秧也是實打實的苦差事。晴天時,即便戴著草帽,也難免被烈日曬脫一層皮;雨天里,身披雨衣,仍躲不過內汗外雨的雙重“洗禮”。
插秧看似簡單,實則大有學問:農人下田時,需擺出“七星陣法”,腳退身移間,將秧苗橫平豎直地插入田中。經驗老到的插秧能手,不僅能讓秧苗排列整齊,還能做到腳踏無痕,只留下一片規整的綠浪在水田中蕩漾。
如今,機械化耕作已逐漸取代了傳統插秧,但插秧所蘊含的哲理卻歷久彌新。我常以“萬事只求半稱心”自解,這份豁達,正是從插秧哲學中汲取的力量。農人在耕作中學會接納風雨無常,領悟“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智慧;我們在人生路上,也應在得失間保持從容,在進退中堅守初心。畢竟,每一次俯身耕耘,都是對未來的深情期許;每一次看似后退的腳步,都在為生命鋪就前行的道路。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