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第一区,国产精品久久中文,在线中文字幕视频观看,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賈鴻彬:京京古道與烏衣古鎮

2024年12月11日,中國公路學會公布了2024年度“最受歡迎古道”,清流關古道赫然在列。清流關古道位于滁州城西北12.5公里的關山山口處。關樓始置于南唐初年,系先主李昪為“御北師”而建——但到中主李璟時,卻被時任后周都虞候趙匡胤攻破。這條古道最初是浦淮(長江至淮河)古道的一段,明朝時期發展成為“京京(南京—北京)古道”一段,是橫跨江淮、縱貫南北的重要陸上通道。古道現有2.5公里遺存保留較好,寬4米余,青石板鋪筑。道中有寬5厘米、深3厘米左右的車轍分列兩邊,為研究古代車輛寬度提供了佐證,是古代交通郵驛活動的實物見證。

京京古道

滁州歷史悠久,人文厚重,自三國以降,就是南北重要通衢。據相關史料記載和筆者田野調查,滁州的古道主要有京京古道、泗浦(泗州—浦口)古道、淮六(淮陰—六合)古道、滁廬(滁州—廬州)古道、歷陽(全椒—和州)古道、陰陵[定遠縣靠山集(古縣城)—和縣烏江渡]古道、揚京(揚州—北京)古道、鳳御道、瑯琊古道等。眾多古道遺跡中,最重要的是京京古道。

南唐先主李昪,在金陵稱帝后,以保境安民為基本國策,休兵罷戰,敦睦鄰國,江南地區于是保持了較長時期的和平,社會生產逐漸復蘇并迅速發展。南唐的紡織、印染、礦冶、制茶、造紙、曬鹽、造船、陶瓷、文具制造等,均有突出成就。商人以茶、絲、陶瓷、文具等與中原交換羊、馬。從金陵過江,經浦口,過烏衣、滁州,越清流關向北的官道遂建起。這條官道經定遠縣城分出兩岔,一向西北,越過西卅店,經壽州,抵正陽關;一向東北,至濠州,出臨淮關。淮河當年是南唐與北方政權的界河,壽州、濠州當年都是南唐的邊州,南唐商人的馬幫,馬鈴聲聲走過浦淮古道,抵淮河邊,與中原發展邊貿。當然,這條古道也是南唐軍隊馳騁南北的重要通道。

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后,通達正陽關的官道繼續向前延伸,進入河南,深入中原腹地,直達國都汴梁(今開封)。北宋時期,這條道路成為高等級的“國道”。據南宋王明清在《揮麈錄》中載:宋仁宗皇祐五年,因“太祖擒皇甫暉于滁州,是受命之端也”,知州王靖奏請在滁州建設端命殿,“奉安太祖御容于滁州”。其后管理端命殿的官員往來汴京和滁州,走的都是這條路。明洪武元年,朱元璋北巡汴梁,也是走的這條路。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明朝兩京并立。因傳遞信件和軍需運輸需要,正式開辟經臨淮關北上的南京到北京官道。官道全長約1500公里,通過滁州境內全長約129公里,是明清滁州通向南北的主干線。明嘉靖年間來安籍進士、吏部尚書胡松《重建通濟橋記》云:“滁于宋元前固僻左安閑之壤也。國朝兩都并建,斯要以沖。”今天,我們通過古人的行旅記載,依然能夠直觀領略當年官道的風采。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戴名世從江蘇江寧(今南京)到北京,自農歷六月初九起,至七月二日止,寫下了《乙亥北行日記》。日記寫從江寧渡江啟程,過浦口,經烏衣,初十夜,“宿旦子岡”,旦子岡就是今天烏衣鎮旁的擔子街道。這一路,“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間。蓋江北之俗,婦女亦耕田力作;以視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產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騎步行,過一農家,其丈夫方擔糞灌園,而婦人汲井且浣衣;門有豆棚瓜架,又有樹數株郁郁然,兒女啼笑,雞犬鳴吠。余顧而慕之,以為此一家之中,有萬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遠甚也!”可見,當年滁州城南面的烏衣一帶男耕女浣、雞鳴犬吠的鄉村世界是多么的美妙。

烏衣古鎮

在清流關隘口處,至今還豎立著兩塊石碑:一塊為明代崇禎年間南京織染局掌印司禮監太監劉文耀所撰的《增建關圈并修路碑記》,記錄著清流關的過往。另一塊碑文為司禮監秉筆太監胡良輔所撰,石碑上刻有“賤避貴,幼避長,輕避重,緩避急”12個字,堪稱中國最早的道路交通法規。這些珍貴的碑刻文物,對于深入研究京京古道交通史具有重要價值。而明人程敏政《夜渡兩關記》,則道出了滁州暨烏衣古鎮在這條道路上的交通樞紐地位。

程敏政,南直隸徽州府休寧縣人。《夜渡兩關記》是程敏政在成化戊戌年(1478)冬天從北京返回皖南省親時所寫的一篇非虛構作品。

作者以紀實的筆法,生動地描繪了夜度清流關和昭關的情景。因為離家日久,急于省親,所以“冒險夜行,渡二關,犯虎穴”,經歷了“瀕危而幸免”的艱險行程。清流關雖然“險惡,多虎”,既要爬過“兩峰夾峙”“仰視不極”的石頭棧道,又遇上了“寒風暴起,束燎皆滅”的突發事故,從而經歷了“人人自危”的驚險場面。但因為他“聞從者言”而“心識之”,作了充分的準備,讓驛站郵卒,敲著銅鉦,舉著火把前行,并相約“有警即前后鼓噪為應”,即便虎來,也可應對。

度昭關的情況,則和清流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程敏政走過滁州,從烏衣古鎮至全椒、趨和州(今和縣)時,是第二天了。“自幸脫險即夷,無復置慮”,思想上完全放松了警惕;又看到“桑田秩秩,凡數村,儼若武陵、仇池,方以為喜”,進一步產生了“平安無事”的錯覺。直到天黑了,看到“山益多,草木塞道,杳不知其所窮”,才意識到擺在自己面前的道路,并不是想象中的陽關大道,便惶遽不安,嚇出一身汗來。又聽到老叟告訴他這是昭關,“前山有火起者,乃烈原以驅虎也”,才進一步認識到環境的險惡,問題的嚴重性,但已經是“銅鉦束燎皆不及備”了。在這前不著村、后不巴店的荒山野嶺,只好硬著頭皮去冒險了。在途中還把怪石當作伏虎,嚇得跌倒在地,連喊都喊不出來了。

程敏政在對這兩場虛驚的記述中,未下斷語,未發議論,未提出任何觀點,而讀了之后,卻讓人想到了“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的古訓。

上述記載和歷史遺跡顯示,滁州在京京古道上,曾經是一個交通樞紐。這個樞紐的具體交會位置,就是烏衣古鎮。

烏衣古鎮東西斜倚清流河南岸,據南朝劉宋地志《丹陽記》載:“烏衣之起,吳時烏衣營處所也。江左初立,瑯琊諸王所居”。即烏衣之名得自三國時期東吳駐扎的烏衣營。吳赤烏十三年(250),孫權遣兵10萬,在滁州南部和六合一帶,作涂塘,抬高滁水,淹北道,以阻魏兵。烏衣古鎮緊靠涂塘西北岸,因而得名。“烏衣”曾經也是西晉軍隊制服的顏色。

南宋德祐年間詩人潘檉曾做《自滁陽回至烏衣鎮》:“行人元不恨長途,下馬旗亭酒可沽。回首瑯琊山不見,西風吹起豆田烏。”可見那時的烏衣古鎮已經酒旗飄飄,行人絡繹不絕了。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滁陽別諸友》詩序中說:“滁陽諸友從游,送予至烏衣,不能別”。詩中用揚子江潮形容師生間的思念之情。同時用堯、舜與孔、跖的典故,開導弟子們,說明無論身居何處,即使千里之外,道同則心通,否則面對面也如同陌路。文學家屠隆《灌木園記》、文徵明《烏衣鎮望滁州諸山》、陸光祖《一宿庵記》等詩文均記載了烏衣古鎮及其中的故事。

—— 本文由大皖新聞原創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相關閱讀

滁州清流關古道入選全國“最受歡迎古道”名單

12月11日,中國公路學會交通文化工作委員會公布2024年度“最受歡迎古道”名單,全國25條古道成功入選,滁州市清流關古道名列其中。

喚醒古道記憶!黃山籌建“徽商古道史跡館”

近日,“徽商古道史跡館籌建座談會”在黃山學院召開。徽商古道史跡館籌建顧問組、籌備組的部分專家學者20多人參加了座談。

谷雨尋蹤休婺道,徽商遺風潤心田

4月20日,“創意黃山·文化智庫志愿者”團隊的15名成員,踏著春潮叩響青石,行走休婺古道,在時光的褶皺里探尋“徽商精神”的密碼

歙縣富堨鎮:古道行仁里憶革命,童心傳薪火承精神

4月6日上午,富堨鎮民政部門及婦聯聯合仁里村,組織本村留守兒童及在校學生開展“走紅色古道、憶革命歷史”主題實踐活動,通過實地探訪、沉浸式學習,讓紅色文化浸潤青少年心靈。

江淮古鎮讀烔煬

在烔煬老街靜觀歲月波瀾不驚,在唐嘴水下古城遺址品味歷史,在南湖方村尋找巢湖民歌優美旋律,在月亮灣濕地公園感受自然風光,在櫻桃采摘園體驗農事樂趣……古鎮烔煬,已成為工貿旅游重鎮、現代農業強鎮,亦是生態優...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硕县| 湘潭县| 当雄县| 德安县| 尉氏县| 临夏市| 樟树市| 肥乡县| 宜良县| 阳谷县| 远安县| 五指山市| 微山县| 阜城县| 宜丰县| 紫金县| 道孚县| 陇川县| 广昌县| 博湖县| 公安县| 石城县| 夏河县| 乾安县| 长武县| 肥西县| 乌什县| 神池县| 都昌县| 平度市| 佛冈县| 金门县| 唐山市| 肇源县| 崇文区| 阜新| 天等县| 新干县| 庆城县| 禹州市| 奎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