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茶文化,千百年來就像空氣、陽光,時刻縈繞、聚焦著人們,形影不離,普及民間,生機勃勃。
唐宋時期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類似傳統隨著時代節拍,一直在發展、賡續。報載,至今在我省岳西縣,茶還在青年男女交往中充當“月老”,小伙子常把茶當作談情說愛的代名詞,岳西山歌唱道:“小姐子,葉底花,無事出來吃盞茶”,姑娘們也把茶作為感情交流的紐帶,常唱“山泉溪旁是我家,郎若閑時來吃茶”。如此種種,流傳在岳西民間的茶歌、茶舞、茶戲、茶詩里,極為豐富。
自古詩家多茶客。茶與歷代大德高賢品性合拍,久而久之成了良朋好友。茶圣陸羽愛茶煮茶,潛心研究,著成《茶經》。“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這是《茶經》開宗明義的一句話,也是整部《茶經》的靈魂。陸羽在這里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濃縮在一杯茶中,把自然界的造化升華為一種形而上的文化。
飲茶之風,始于佛門。唐開元年間,泰山靈巖寺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民間普遍效仿。茶與禪開始結合。“古寺垂簾語寂寞,禪茶僧飯暮蕭蕭”。歷史上許多名茶往往都出自禪林寺院。乃因山寺茶園均在高海拔的陽虛陰燥之處,繚繞云霧,芬芳幽蘭,隨風彌漫,滋潤茶樹,沁入葉莖。史載,蘇東坡一次帶幾個侍女游山玩水,行至山腳,天熱口渴。抬頭一看,半山腰是一座經常往來的寺廟。他喚過一侍女,叫她戴上草帽,穿上木屐,到寺廟取件東西。侍女問何物,蘇不語。侍女來到寺廟,和尚認識她是蘇東坡的侍女,問她何事,侍女只說先生要她這般來取東西。和尚想了想,頭戴草帽,腳穿木屐,“人在草木中”,是個“茶”字,便拿出茶葉讓侍女帶回。蘇軾算得上“半個”佛門中人,深曉對方知其茶意禪心,故造出如此亦莊亦諧的茶字謎,為豐富多彩的茶事增色添暉。
禪茶一味。魯迅先生說過,中國茶是要“品”的。“人散后,一鉤新月如水,蘆簾幔卷,撲面而來的是幽深的夜色和濃濃的回味。”豐子愷一幅漫畫里的題款將茶境、禪境表述至極佳。“回味”是“心證功夫”。茶,品人生浮沉;禪,悟涅槃境界。史上曾有個著名的“三字禪”公案,據《五燈會元》記錄:唐時很多人向趙州觀音寺高僧從諗法師求學禪道,法師對前來求道者,皆以三字作答:“吃茶去!”古今大德皆猜議紛紛,稱之玄機深奧,無跡可尋。于是,“吃茶去”便成了“三字禪”公案。其實,從諗法師的“吃茶去”是句很平常的話,本意是告訴求道者,“平常心是道”,道就在“吃茶”等日常生活里。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