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在《別等了》一文中講過一個故事,他一同學整理太太遺物,發現太太珍藏著一條昂貴的絲巾,一直不舍得用,想等特殊的日子才用。同學說,“再也不要把好東西留到特別的日子才用,你活著的每一天都是特別的日子。”這讓我想到我的一位長輩,一輩子總是穿兒女的舊衣,她離世后,那些一箱箱新衣服只能付之一炬。這種對物品的不舍得用是一種浪費。
我們常說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是對人對物最大的尊重。人在使用物品的過程中,物品參與了人的生活,流動起來的物品,仿佛也有了生命,煥發出了勃勃生機,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钇饋淼奈锲泛腿擞辛寺摻Y,就有了故事和情感產生,在豐富人的物質世界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升華了人的精神世界。
“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當下而不是不確定的未來用,才更有意義。
買了東西卻不舍得用背后隱藏的心理現象,值得深思。不配得感,這種心理往往源于家庭沿襲下來的觀念,自我價值感低下,認為自己不配擁有好的東西。另外對稀缺的恐懼,尤其是經歷過困難時期的人,在物質豐裕的年代也依然保持著“珍惜”的習慣。有些人則是延遲價值認同,潛意識里認為,此刻的自己配不上這些美好,等將來更優秀、更值得時再用,因此選擇延遲使用。以上幾種認知陷阱導致了許多物品被束之高閣。
要從根源上消除把物品束之高閣,壓在箱底的行為,需要改變認知:物為我用;重新構建和確認自我價值感:你值得擁有一切美好事物。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