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北,我們管大白菜叫黃芽菜,是冬天餐桌上常見的美味。
黃芽菜,外層翠綠,青如翡翠;里層雪白,白如凝脂;心部鵝黃,淡如月光。層層葉片,包裹緊密,用手一壓,結實而富有彈性。
黃芽菜必須經霜以后,才能華麗轉身。夏天的大黃芽菜,放上兩天就會發黑變壞;而經霜的黃芽菜則可以窖藏整整一個冬季不腐。另外,經霜的黃芽菜,也會一改春夏時淡淡的酸苦味,變得軟糯甘美,妙不可言。
素腌黃芽菜是一種原汁原味的綠色吃法。把嫩黃的菜心細細切了,撒上淡淡的鹽末,輕輕揉搓幾下,密封裝置于透明的玻璃罐子里,三日后即可食用。
腌制好的黃芽菜,湊近一聞,一股清新之氣頓時充斥鼻孔,似乎有一股陽光的味道彌漫而來。嘗一口,清脆爽滑,黃芽菜本真的甜味于舌尖蕩漾開來。那甜味并不尖銳,淡淡的,若有若無,像巖石縫里細吟的泉水。
《菜根譚》序中有言:“夫菜根,棄物也,而其香非性定者莫知。”素腌黃芽菜與山珍海味相比,應該算是菜根。但能從中嘗到淡定之味者,定是一些有滄桑經歷的人。那淡而味長的汁液安撫的,不僅僅是你舌尖上被濃油赤醬踐踏過的味蕾,也是你那被滾滾紅塵蹂躪過的一顆疲憊心靈。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倘若要我來形容素腌黃芽菜的味道,究竟是怎么個好吃法,我只能說,那就是蘇軾在《浣溪沙》中所說的一種“清歡之味”吧。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