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鼐冒雪登泰山是“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學生聽到并無多少反應。講到“戊申晦,五鼓”時,我從《赤壁賦》里的“既望”“望”,轉到“晦”,強調它們表示陰歷每個月的特殊節點,一個學生驚訝起來:“老師,這‘晦’,是陰歷每個月最后一天,姚鼐登泰山看日出,是在大年三十?”
“是啊,大年三十!你有疑惑?”我看到大家抬起頭來,緊跟了一句。那學生奇怪:“年三十,根據傳統習俗應該是家人團聚,守歲,過年!他為啥去登山?”學生敢于質疑,是好事情。我提醒道:“看看課文的注解,知人論世,是理解文章主旨的關鍵。”馬上有學生回答了:“姚鼐借病辭官。”
一石激起千層浪,“‘借病’說明姚鼐并不是真生病,‘病’只是辭官的借口而已。”“那一年,發生了什么事,需要這位‘桐城三祖’之一的姚鼐辭官?”學生的議論慢慢聚焦。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學生有“惑”,我自然得解。姚鼐于乾隆十五年江南鄉試中舉,乾隆二十八年中進士,授庶吉士,乾隆三十八年入四庫全書館充纂修官。我問大家:“《四庫全書》誰是總編撰,應該知道吧?”底下有人回:“紀昀,紀曉嵐。”我肯定他的回答,補充道:“在編寫過程中,紀曉嵐主張秦漢學派的史料不應改動,而姚鼐則認為唐宋以前的史料都不能改動。學術上的爭執,導致兩人關系不和諧,姚鼐選擇了‘離開’。才有了他‘自京師乘風雪……至于泰安’。”
原來如此,不少人恍然大悟。到此處,問題解決了一個小點,更多的在后面。我緊跟著問:“姚鼐為何選擇登泰山,我們學過哪些登泰山的名句?”這是一個比較好回答的問題,也就有文句出來:“孔子登東山而小魯,
登泰山而小天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一切景語皆情語。”我笑問,“你們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老師,是登高抒懷”“老師,也是志向高遠”。學生答到點上,我贊賞:“是啊,古人登高詠懷,暢敘幽情。那么姚鼐選擇登泰山,是不是有類似的想法?放到姚鼐身上,該如何解讀?”前排一女生站起:“姚鼐應該是對朝廷做法不滿意,而選擇了另外的道路,是金子在哪兒都會發光的。”
“是的,姚鼐選擇了辭官,而改做先生,教書育人,桐城派的大家,哪能沒有想法呢?”我頓了頓,“十多年后,他來到咱們歙縣的紫陽書院,做了兩年多的山長,徽文化里有他濃墨重彩的一筆。”學生臉上的好奇,是老師心里的期許。我又問:“在其他的詩歌中,還有寫登高的嗎?”旁征博引,是為解決問題。“杜甫的《登高》里‘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有‘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陳子昂《登幽州臺歌》是‘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教室熱鬧非凡,我則見好就收:“古人登高,是為抒懷,姚鼐登泰山,胸中塊壘愁緒有沒得以緩解?看看他寫的景物是怎樣?”回到課本,找文中的景物描寫,很快就有發現,“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景物勾畫出來了,姚鼐的心境也就看出來。不用我來總結,就由他們來歸納——“姚鼐筆下的泰山景物,都是美好的,這說明他內心很陽光,官場有糾紛,世間有暖意。”“幸甚至哉,文以詠志。姚鼐的散文,讓我們看到人生要有追求,才能看到陽光。”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于海。古人登山,哪里僅僅是一個“登”字了得!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