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我都醒得早,手伸出溫暖的被窩,摸到手機,打開熟悉的報紙App,先掃一眼再說。劃到副刊版面,掃一眼題目,有驚喜有收獲,更多的是平常,十幾秒鐘搞定。微涼的手縮回被窩,安心再瞇一會兒。
起床之后,煮粥炒菜,坐在邊上,再仔細地在手機上閱讀。若有自己的文字,就截個圖配幾張照片,發個朋友圈留個痕跡。沒有自己的文字,就認真瀏覽一遍他人的大作,想想人家的選材與構思。只是“吱吱”作響的炒菜鍋,常是心不在焉一目十行,看個大概。
真正坐下來,是下班到家。打開電腦,泡上一杯茶,進入網站打開頁面,仔細拜讀。逐字逐句,一厘米一厘米地推敲字眼里的情感。從他人的文字里,想象那是一個怎樣的場景?思考自身若看到一個場景,能否變成一段精彩的文字。那些有成語有文采的文章,復制粘貼收集起來,專門設置了文件夾保存,也隨手發在微信的文件助手里,有空時可以再來回味。在精挑細選加以刪減后,用做語文試卷上的語言文字運用的命題材料。
初中升入高中,第一次考試,很多學生在閱讀理解上折戟鎩羽,灰頭土臉。我調侃道,你們知道情書看幾遍嗎?學生吃驚了:“看情書跟做閱讀題有什么關系?”我笑著解釋:“情書一般是看三遍,迫不及待拆開信封,第一遍觀其大略,第二遍是一字不漏地從頭看到尾,第三遍是看字里行間有沒有特殊含義,回味回味!做閱讀題如看情書,第一遍是通讀全文,了解大意;第二遍,是結合試題內容,在文本中尋找‘主題詞’‘關鍵詞’;第三篇則是尋找中心句主旨,結合作者表達意圖梳理答題思路嘛。”他們恍然大悟,再做試題也就多了份認真和自信。
現在想來,每天去看副刊文章,也如看情書一樣。先看其文題作者,再觀其內容,然后賞其精妙,一步步地走過來,文章的精彩也就把握住了。
熟悉的副刊版面,也不是每天都有,也就等待期盼,一天一天的,猶如期待心上人。“既見復關,載笑載言”;相反,則是“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每天讀報,更多時候,是欣賞人家的文字。古人說:“學,然后知不足。”我說:“寫,然后知水平差。”看著人家的旁征博引、妙語金句,自己的那點學識與名家相比,真是相去甚遠。
讀文猶如看情書。在字斟句酌之間,看到了社會萬象,更拓展了視野,充實了人生。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