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家鄉舒城,因交通不暢、信息閉塞等諸多原因,鄉下人只能在封閉落后的自然環境下生存繁衍,形成了許多各具地域特色的民風民俗,有的甚至演變成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老家“碟子酒”就是其中之一。
碟子酒,也叫“伙家”碟子酒。在舒城方言中,“伙家”也稱“伙計”或“火介”,用于輩分相當、關系密切的親朋好友間的稱呼,多用于對男性的稱謂。據說這個稱呼與舒城建縣的歷史差不多,流傳有千余年。
所謂“伙家”碟子酒,其實是當地鄉下一種獨特的傳統飲食文化和習俗。逢年過節,或是家中老人做壽、兒女婚嫁、寶寶九照、貴客到家,為了招待貴賓或親朋好友,主人家都要提前精心準備一頓豐盛的早飯,用統一大小的瓦碟盛裝一桌精美的菜肴,邊吃邊喝邊聊。
吾鄉的“碟子酒”一般由不同的咸貨,如鴨爪、鴨脖、鴨肫、鴨膀和鹵豬耳、鹵豬臉、鹵豬腸等鹵菜拼盤組成,下酒菜有香菜拌花生米、涼拌胡蘿卜絲、豆皮圓子、清燉老雞鍋、耳鍋千張等。經長時間蒸煮的這些農家土菜,口味醇香,回味無窮。好菜配好酒,小口吃菜,越嚼越有味。小盅喝酒,很是愜意。
老家的“碟子酒”,一般由12-18道不同的涼菜、咸貨、鹵菜等菜品組成,上雙不上單。每道菜品都有特別美好的寓意,如豆皮圓子象征“圓圓滿滿”;鹵鵝腸象征“長長久久”;鹵豬手則象征“招財進寶”等等。
為準備一餐豐盛的碟子酒,講究的人家,從臘月初開始,先腌制一大堆咸貨,洗凈入缸浸泡,腌制個把星期,撈起晾曬干。到臘月二十七八,用大鐵鍋蒸熟一批咸貨,裝進大臉盆備用;待到年二十九,將豬手、豬舌、白干、千張等丟進老鹵水中,豬尾、豬耳這些耐煮的先放,易熟的鵝腸、白干等后放,這股腌香味與鹵香味融合碰撞而成的味道,就是當年家鄉農村特有的年味。
除夕那天,家家戶戶不光要準備豐盛的年夜飯,同時還要準備大年初一早餐的碟子酒,鄉下人稱“早酒”。用新鮮的雞爪、豬手等烀一鍋凍骨,炸些糯米圓子、山芋圓子或六谷粑粑、包一些豆皮圓子或雞蛋餃子等備用。
大年初一喝“早酒”的下酒菜有鹵拼、咸貨和涼拌菜,通常配上一至兩個雞湯鍋或排骨鍋,寓意從新春第一天起,一年四季都紅紅火火。
既然是“早酒”,當然要熱上一壺老酒了。記得小時候,家里條件差,打的都是散裝酒,名曰“山芋干酒”或“高粱酒”,八毛錢一斤,俗稱“八角銃子”,倒進酒壺里,放入灶臺中間的那個湯罐熱水中溫上十分鐘,待酒熱了再喝。每喝一口,嗓子眼里都熱辣辣的,勁大易上頭。初一那天的“早酒”是不能喝黃酒的。
正月初二,在舒城鄉下,一般是女婿到岳父岳母家拜年。尤其是新姑爺第一次上門拜年,丈母娘都要提前準備好“碟子酒”。請新姑爺的第一頓早餐“碟子酒”也是相當隆重的。長輩們會自覺地屈居次席作陪,新姑爺則被親友客氣地請到主賓位落座,他不舉筷端杯,其他親友也不會貿然舉筷端杯。被請來作陪的親友,多是家中長者或是跟新姑爺關系密切的好友等,大家在推杯換盞后算是認可了這個新姑爺,并在正月里輪番宴請新姑爺,回報主家美意。
正月里的“早酒”不算正席,一般不上紅燒的雞、鴨、魚、肉等硬菜。早餐喝酒,主人一般不會跟客人拼酒。開席后,每人先喝上三杯,然后開始互相敬酒,等約定俗成的“一來一往”“一推一搡”程序走完后,就進入自由活動時間,主人要是想讓客人留點酒量放在中午或晚餐繼續喝,便會在客人喝到半醉時吆喝著結束。上主食和農家小菜,用土灶攤制的六谷粑粑、米面粑粑,或是雞蛋臊子面等。
在老家舒城鄉下,碟子酒就是當地年味最生動的載體,吃飯也變成了一場凝聚各色味道、累積親情的儀式。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