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農歷6月17日,父親健健康康地迎來了80周歲生日,孫子給他下了碗長壽面,吃得有滋有味,他說,有孫子這碗面,還能多活20年……
父親生于新中國成立前,小時候吃過不少苦,直到當了兵,才吃上飽飯。
軍營20年,父親的經歷可謂驚心動魄,碰到過山體滑坡、卡車撞火車,最難忘的是修筑國防工程時遭遇塌方,成了為數不多的幸存者,但也成就了他一生的驕傲——“1124英雄集體”成員。
卸下軍人的榮耀后,父親轉業到了地方,成了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轉型年代的“接棒者”。為了破敗的古城能早日改貌,父親在工作中把有限的經費精打細算,項項用在刀刃上,比自家的錢都節約。賓陽門城樓復建,父親幾次南下蘇州找園林專家規劃設計,每次旅途都是饅頭包子充饑。在他軍人作風的感召下,專家們用了不可思議的低價接下了這個項目。
家鄉越來越美,生活越來越好,父親也一天天老去。隨著外孫、孫子相繼出生,曾經不茍言笑的父親逐漸變得柔軟,慈祥的像個老太太,在親友和街坊鄰居中人緣極好,走到哪都有人打招呼。每次經過菜市場都會滿載而歸,“人家一圈人招呼你,不好意思不買。”父親解釋道。
退休后沒幾年,父親體檢查出了胸腺瘤,必須手術。見慣了風浪的父親面對這次風波,卻有了深深的焦慮和緊張,他說,好日子剛開始,真怕發生意外。好在醫療條件好,在醫院又遇到醫德和醫技俱佳的專家,成功地摘除了這顆“雷”。之后,父親又相繼在73歲和79歲時成功擊退了腎腫瘤和白肺兩次猛烈攻擊。
“還是這個時代好,我成功地闖過了80歲大關!”年過80的父親,精神愈發矍鑠,沒事就讓我開車帶他出去轉悠,看看古城的變化和新城的環境。昔日古城四角的臭水塘,現在變成了碧波蕩漾、水榭亭臺、花紅草綠的城市公園,成了父親每天上午必須溜達的好去處;城內圖書館古色古香,書籍、雜志、報刊、電腦一應俱全,空調全天開放,父親每天下午都會前往讀書看報、喝茶聊天;為了享受夜晚時光,父親讓我給他買了部大屏的智能手機,天天晚上像年輕人一樣斜躺在床上,興致勃勃地翻看小紅書和抖音,然后把學來的菜肴指導我母親去做。
近年來古城火爆的文旅發展態勢,激發了父親的旅游熱情,經常讓我帶他去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古城游客中心、報恩寺街區等熱門景點,感受家鄉文旅的熱度。夜幕下的賓陽門,燈光秀將充滿滄桑的城樓點綴得五色斑斕,勾起人們對古城前世今生的無限想象……看著自己親手打造的賓陽門越來越引人入勝,父親很得意,更是欣慰。
年輕時走南闖北的父親,偶爾還想去周邊地區看看,但又怕我們不方便,每每欲言又止。我知道作為從正陽關船民家庭走出來的他,對蚌埠、懷遠、潁上等沿淮城市的印象很深,就主動帶他去潁上縣管仲老街、尤家花園、八里河景區去游玩。40分鐘就到潁上了啊,沒想到這么快!從前你爺爺帶我到潁上,路也不好,又沒車,要走上一整天,中午花兩分錢買了根油條,我爺倆一人一小口,都舍不得吃……”
80歲的父親從未放棄過心中的詩和遠方,他在回憶錄《我的北方我的家》中把曾經游歷過的地方都一一詳細描述,文字中的山水地貌、風土人情深藏著他年輕時的影子,父親常喃喃自語:“也不知道這些地方現在變成了什么樣子,真想再去看看。”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