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天,耄耋之年的大姨溘然長逝,我與妻子趕回老家奔喪。多年未見的姨表哥緊握著我的手說,謝謝你們前來送我媽最后一程,我們平時應該多走動走動。他叮囑我,孩子結婚一定要通知他。我卻責備他說,那你為什么不通知我?說罷,兩人相視一笑,相擁而入。
母親出生于一個家境殷實的家庭,兄弟姊妹七人,各自結婚成家之后,生活在同一個鎮上,最遠的二姨家,也不過一杯茶的距離。他們那一代人,特別注重親情,相互來往密切,隔三差五串門走動,不是這個送去時令菜蔬,就是那個前來探望,聊聊家常。
長大以后,我們三十多個老表,有的成為教授,有的是作家,有的是公務員,有的是企業家,有的在海外經商,也有的如我,只是一介凡夫。大家天各一方,各忙各的,多少年都難得相聚一回,至于晚輩間更是不相往來。正如老家俗語所言: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情沒了。
在大姨的葬禮上,我見到了闊別四十多年的厚群表哥,雖然我們都老了,歲月的滄桑刻在臉上,但依稀能辨認出年少時的模樣,彼此打量片刻,很快認出了對方。厚群表哥長我七歲,從小熱愛學習,是一位“學霸”,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考取了某著名大學,是母親娘家的第一位大學生,他成為母親教育子女的典范,像一盞明燈,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向。
厚群表哥離開家鄉,外出求學,畢業后分配在城市里,并在那兒娶妻生子。我也步其后塵,背井離鄉,混跡于遠方的城市。我倆一別就是四十多年。這期間,我倆曾經多次回鄉,竟然一次次擦肩而過,空留遺憾。分別經年,如今再聚首,其樂融融,祥和溫馨,笑談間皆是久別重逢后的欣喜。時光如流水,帶走了青春和容顏,卻帶不走血濃于水的親情。
那天,我還見到了明表姐。如今的明表姐端莊賢淑、成熟穩重,一雙明眸里盛滿了笑意。她見到我第一句話就說,多年不見,要是我們走在大街上,一定認不出來了!言談舉止落落大方,少了少女的羞澀。
明表姐與我年齡相仿,小時候眼睛又大又亮,頭發扎成兩條小麻花辮,臉上兩個小酒窩笑起來甜滋滋,生得聰明伶俐、乖巧可愛,我倆一見面就在一起玩耍。二姨夫見我倆形影不離,在一次酒后戲言,把明表姐許配給我。兒時,不知男女有別,二姨夫一句戲言倒是讓我和明表姐很受用,兩人關系更加親密。后來,到了十三四歲的年紀,正值青春萌動,心懷情愫,大家有意無意地拿二姨夫的戲言打趣我倆,說說笑笑,免不了讓我倆一陣臉紅心跳。害怕別人的取笑,我倆不再說話,互相躲避著對方,更不愿去對方家里。因為大家幾句不經意的玩笑話,讓我和明表姐多年形同陌路。
相逢在大姨的葬禮,我們老表間有說不完的話。說起英年早逝的亮表弟時,表弟媳紅梅眼眶紅了,淚水止不住流下來。她的丈夫明亮,聰明能干,生命在二十年前的一次交通事故中戛然而止,留下一雙兒女在表弟媳的拉扯下長大成人,并結婚生子。一切都朝著美好的方向發展,表弟媳以為可以松口氣了,誰知道命運竟如此冷酷,結婚五年的兒媳婦,不幸患上重癥。為了拯救孩子的生命,挽救支離破碎的家庭,親戚一個個伸出援手,捐款捐物,竭盡所能地把孩子送往醫院救治。不幸的是,大家的愛心終究沒能挽回孩子的生命。
人生猶如一場旅行,有人中途提前下車,本是尋常不過的事,但作為家人來說,難以接受親人離開的傷痛。
山依舊,人漸老,親情悠悠。大姨仙逝,共有二十多位老表參加了葬禮,即使有些老表因某些原因不能親臨,也委托配偶或者孩子前來祭拜。這次相聚,大家感受到親情的熾熱,覺得親戚不聯系、不走動也會疏遠,為此相互添加了微信,組建了“大家庭”微信群。年逾七旬的大表哥在群里發出通知,今年春節都回老家省親,并特別強調“一個都不能少!”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