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上寒深,江邊雪滿,楚臺煙靄空濛。一天飛絮,零亂點孤篷。似我華顛雪領,渾無定、漂泊孤蹤。空凄黯,江天又晚,風袖倚蒙茸。
吾廬,猶記得,波橫素練,玉做寒峰。更短坡煙竹,聲碎玲瓏。擬問山陰舊路,家何在、水遠山重。漁蓑冷,扁舟夢斷,燈暗小窗中。
——周紫芝《瀟湘夜雨·濡須對雪》
周紫芝的這首《濡須對雪》大約創作于南宋初期。當時正值宋金對峙時期,北方失地以及政治斗爭的風云變幻使得百姓生活艱苦。作為文人墨客的周紫芝,在朝代更迭、戰事頻仍的時代背景下,表達了他身處困境中的哀愁和無奈。在這首《瀟湘夜雨·濡須對雪》中,他通過一個雨雪交加的傍晚,一個人在江邊面對大雪的場景和思慮,以抒情的筆觸,描繪了故鄉的美麗冬景及一位游子的思鄉之情,抒發了作者孤獨、飄零的愁緒。
周紫芝以詩著名,無典故堆砌,自然順暢。詞也善,風格與詩近,清麗婉曲,無刻意雕琢痕跡。譬如他的《踏莎行》寫離人別情:“游絲飛絮,斜陽煙渚,愁情無數。”給人的感覺是意切情深,景物迷離,堪稱難得的上乘之作。周紫芝出身貧寒,詩詞主要繼承歐陽修、晏殊、晏幾道、秦觀、周邦彥等人。《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云:“其詩在南宋之初特為杰出,無豫章生硬之弊,亦無江湖末派酸饀之習。”但題材較狹窄,多抒寫個人生活感受,大量的描寫隱居閑適生活以及交游唱和。因其早年生活于社會下層,又目睹靖康戰亂,飽嘗流離之苦,因此也有少量反映民間疾苦與國家興亡、將身世飄零與感時慨世融合的現實詩篇。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