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過年期間,依照慣例,我們都要買些禮品去看望家中的長輩。從長輩那回來的時候,他們總是要回禮,揀些家中的物品讓我們帶上。我們要是推讓不帶,他們就不高興,說:你們要是不把東西帶走,那我們就親自上門跑一趟。
他們的年紀大了,腿腳不方便,住的樓房又沒有電梯,上下樓非常難,平時他們就很少出門。如此一來,恭敬不如從命,我們也就只好將東西帶上。于是就有了大包小包地拎過去,又大包小包地拎回來,不同的只是物品種類。
對此,兒子小時候就曾說過:“這不是以物易物嗎?”從形式上來看,是有那么點意味,但是這種物來物去又是必不可少的。民間有禮尚往來的傳統,即便是親戚間也不能免俗。但也就是在這種物來物去的禮尚往來中,年味得以散發,傳統得以延續,親情得以維系,年才更像年。
帶著禮品去,是尊敬長輩;拎著東西回來,是長輩對晚輩的疼愛。有尊老就有愛幼。家中長輩在,不論多大,我們都是孩子,都是晚輩。拎來拎去,看似世俗,卻也拎出了幸福,拎出了年味。讓人感到高興的是,在一年一年的熏陶中,成年的兒子也加入了這拎來拎去的行列。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