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博物院,居然看到了安徽的身影。南一樓有個特展“名窯名瓷”,其“粉彩”展柜中赫然陳列著一只“大清光緒三十四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紀念杯”。
一
這次秋操,在近代革命史上可是大大有名。
在陳獨秀等人的奔走和組織下,1905年七八月間,安徽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組織——岳王會在蕪湖安徽公學成立,它稍早于在東京成立的同盟會,由陳獨秀、柏文蔚聯合學生中的先進分子常恒芳、宋少俠、楊端甫等人組成,陳獨秀擔任會長。之所以稱之為岳王會,源自對岳飛精忠報國精神的崇敬。安徽岳王會的成立,標志著安徽反清革命活動進入一個新階段。
它設有三個分部:蕪湖、南京和安慶。柏文蔚此時在南京擔任新軍第九鎮第三十三標第二營前隊隊官,由其擔任南京分部部長;常恒芳到安慶后,注重在新軍中發展會員建立組織,由他擔任安慶分部部長。
1907年7月6日,徐錫麟刺殺恩銘發動起義失敗后,安徽各地特別是沿江蕪湖安慶等城開始大肆搜捕革命黨人,陳獨秀影響大,只好東渡日本避禍,蕪湖岳王會總部停止活動。由于安慶革命活動基礎較好,岳王會的重心開始轉到安慶。
1908年11月,清政府調集南洋各鎮(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新軍,在安徽太湖舉行秋操。雖然安慶的形勢很嚴峻,但岳王會仍然決定趁機發動起義。他們派人與參加秋操的各省新軍中的革命黨人聯系,準備起義成功后,先攻下皖北各地,再集中力量,直搗北京。受徐錫麟起義影響,安徽巡撫朱家寶極力防范革命黨人趁機起事。他對參加秋操的新軍進行嚴格審查,稍有“異”樣“異”議,即將之摒除在外,經過這一道“關卡”,革命黨人幾乎全部被留在安慶,無法前往太湖參加秋操,起義計劃落空。
但革命黨人并不甘心。熊成基、范傳甲等人又決定趁大家注意力都集中在秋操上,在安慶城內發動新軍起義,待起義成功后,轉往幾十公里外的太湖,再策動秋操起義。
二
1908年11月14日、15日,光緒和慈禧先后“駕崩”,消息傳來,大家一致認為這是個極好的機會。11月19日下午,擔任炮營隊官、主持岳王會的熊成基召集范傳甲、張勁夫、薛哲、田激揚等各方代表聚會楊氏會館,議定當晚起義,先由城外的馬營和炮營起事,由革命黨人薛哲掌握的步營和范傳甲掌握的輜重隊在城內接應,并公舉熊成基擔任安慶革命軍總司令。
19日晚9時,駐在王虹門的馬營和駐在東門外的炮營,舉火為號,同時行動。馬營將管帶李玉春包圍在樓上,逼其投降,李玉春越窗逃走,馬營官兵開往安慶城北門。炮營在熊成基親自率領下,用炮閂擊斃了管帶陳昌鏞,然后前往北門同馬營會合,準備通過北門打進城內。朱家寶得到光緒和慈禧“駕崩”消息后,料定革命黨人會有所行動,悄悄從太湖潛回安慶城加強了防范。當熊成基率部進攻北門時,朱家寶急調城內各營拒守。預定薛哲打開北城門,此時為重兵控制,未能行動;范傳甲先是試圖點火響應起義軍,沒能成功,接著又想刺殺協統余大鴻,不幸失敗而且導致自己被捕。進攻北門的熊成基部孤軍奮戰。20日晨,清水師提督陳從周率兵輪五艘趕到,炮擊起義軍陣地,清廷陸上援軍七個營也從太湖趕來。起義軍腹背受敵,只得向廬州方向退卻,意在以此為根據地,然后聯絡鳳陽、潁州等地會黨,進取中原。中途雖然打退了清軍姜桂題部的截擊,但退到廬州,士兵僅剩下八九十人。起義宣告失敗。
太湖秋操馬炮營起義,是同盟會成立后,革命黨人領導的多次反清武裝起義中規模較大、影響甚巨的一次,雖然最終失敗了,但大大鼓舞了各地革命黨人,進一步動搖了清政府腐朽的統治根基,加速了封建專制制度的坍塌崩潰,為三年后到來的辛亥革命提供了一定經驗教訓。
三
沒想到,太湖秋操竟然還定制了“紀念杯”。
這個紀念杯長什么樣呢?由于非常少見,這里詳細介紹給大家。
它是陳列在“粉彩”展柜,為陶瓷材質。什么是陶瓷中的“粉彩”呢?河北省博物院的注釋辭條上說:“粉彩瓷創燒于清康熙晚期,雍正后盛行。做法是用不透明的‘玻璃白’打底,在其上繪畫花紋。采用類似國畫的渲染筆法,用彩料暈染紋飾。花紋呈現濃淡有致、溫潤柔和的藝術效果。”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個紀念杯是個用玻璃白打底然后繪上花紋的粉彩藝術品。
整體上,它像一只橫著仰放的大荷花葉瓣,葉柄處用一木色中空葉梗做把,梗上部呈下翻曲線狀,既讓人好把握,也使其同葉的線條相協配;梗上有一上一下兩小枝,下枝緊緊橫鑲住外葉腹,上枝緊緊扣住葉柄處沿口,這樣梗與葉便相互交織在了一起。梗一直下伸到葉杯的底部,在此處設計者或匠人將杯底鉆了個小孔,以與梗管相通——這樣,紀念杯就不僅是一個擺設,更具有了實用價值,它可以擺在那兒,作為一個紀念物,也可以盛水或盛酒,作為水杯或酒杯之用。而這樣的造型,又使它與古代酒杯“爵”或注水器“匜”有了相似之處。
就在葉梗上,從上到下墨書了一行字:“大清光緒三十四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紀念杯”。
四
以上是造型,那“粉彩”二字,又體現在哪呢?就在這杯體上,除了葉梗,肥碩葉瓣整個顯粉紅色。顯然是用 “玻璃白”打底,然后匠人們在上面作了粉紅色的渲染。同時匠人們不是到此為止,他們又以此為基礎在其上實施了彩繪。內外部,從下往上,匠人們用線條勾勒的方法,繪制了層疊的花瓣。內外部似乎又不盡相同。外部從下往上,層層托舉;內部從外往里,層層包孕。這使得外部給人以綻放之感,里面給人以深邃之感。
而最奇妙的,應該在杯底。為了好放且安穩,杯底設計成平的。順著造型走勢,設計者或工匠們用這種層疊或累積的方式,為之繪制了一朵結實飽滿的荷花蓓蕾,與梗管相交小孔處同向繪制了一朵乳白色的花心。當整個杯子倒上了水或酒,根據透視聚焦原理,它就成了整個杯子的焦點,澄澈的水或酒中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或沉靜或輕輕搖曳,當人仰頭將水或酒或快或慢喝完,這花蕾隨之或快或慢從水或酒中“長”出,完全可以將喝之快慰與賞之愉悅融為一體。
這種層疊累積的繪制方法,讓整個紀念杯僅是看上去,就有凹凸有致的立體感。
無怪乎它成了河北省博物院粉彩瓷中的精品。
推測一下當時清政府制作這個秋操紀念杯的用意——通過這個造型和這些圖案,似乎是在教訓每個士兵要出“污泥”而不染,要保持一顆忠于朝廷的純粹之心,防范和抵御革命黨人的滲透而走上反清反封建專制之路。而從后來一系列起義事件基本上都是新軍擔任主力來看,這類教訓并沒有起到多大實際作用。
但由此,它比一般粉彩瓷多了層歷史意義。這款瓷器同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緊緊聯系在了一起,它不僅具有藝術價值,更在歷史進程中扮演了一個特殊角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