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三四年前,我就幫老爸注冊了一個微信號,可是他一直不肯用,理由是“學不會這種高科技,正好杜絕網絡詐騙。”我反駁他,學不會可以慢慢學,朋友圈一共才五六個人,而且都是家里人,騙子騙得了您嗎?
動員老爸失敗,轉過來動員老媽。老媽的態度比較委婉,她說她跟老爸共用一個微信就可以了。我們都知道,她是不舍得花開流量的錢。
李春華/攝
就這樣,又萌又乖的微信圖標在老爸的手機屏幕上成了擺設,一直沉寂了兩三年。直到一年前,因為家里換裝新電視機順便辦了個網絡套餐,老爸老媽才在我們的勸說下大大方方用上了微信,微信名都是他們的真實姓名,坦蕩又自信,一如他們的一貫風格。
用老爸的話說,年紀大了,學新東西就是慢。到底都是當了一輩子的老師,深知“勤能補拙”的道理。一遍兩遍學不會,不打緊,他們倆拿出紙筆寫下步驟、做好標記,然后跟著記錄動手,每一步操作都特別謹慎,絕不敢有半點差錯。我鼓勵他們:盡管大膽操作,發錯了信息,沒人敢批評你們!
在我們的幫助下,老爸老媽分別跟幾位親朋加上微信好友。對方發過來哪怕只是一個表情符號,都能讓他們開心地討論好久。
進了家族群,他們分別向大家打了個招呼,親人們為了表示歡迎,有的發“鞭炮”,有的發“禮花”,還有的發現金紅包表示慶祝。受到如此禮遇,老爸老媽直呼不敢當,心里卻樂開了花。
家族群里,長輩們總是比小輩們更活躍。幾位舅舅姨媽幾乎每天早晨必發一張圖片表示問候,老媽竟然沒有跟風。可是群里有人發一些生活照片或者視頻,老媽卻總會文縐縐地發一兩行文字,跟上節奏。遇見有需要投票的,老媽也總是第一個響應,投過票之后,還要發“已投票”作為工作總結。看來老媽是懂得怎樣把情緒價值拉滿的!與老媽不同的是,老爸幾乎從不發聲,連紅包都懶得搶,但是群里發的每一條信息他都默默關注。
記得第一次跟小姨視頻通話的時候,老媽不知道可以通過屏幕看到對方,更不知道攝像頭會把自己拍攝給對方看,她習慣性地把手機貼著耳朵聊,小姨在那頭喊道“大姐啊,是不是手機拿反了?”原來老媽的攝像頭正對著大白墻呢。這樣的糗事還有很多,對于性格開朗的老媽來說,不但傷害值是零,而且為我們全家增添了許多有趣的話題。
學會用視頻連線之后,老爸老媽最幸福的時光,就是等著一個在美國工作、一個在北京上學的孫子發視頻過來,然后笑瞇瞇地盯著孫子,聽他們講話,看他們是胖了還是瘦了。
老爸老媽都說微信是好東西,可是他們堅決不使用微信支付,微信好友數量也不多,加在一起,也不過五六十個吧,而且很多都是他們的共同好友,給人感覺他們用的簡直就是同一個朋友圈。
微信給老爸老媽帶來的便利和歡樂越來越多,他們經常慷慨地邀請我一起看他們的朋友圈。打開他們的朋友圈,最難得的,是少了許多世俗嘈雜,最溫暖的是老媽送給每一位微信好友真誠的點贊與祝福。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