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歲以后,開始控制買書,也控制讀書。有些書買了可惜,讀了無益,浪費了錢財不說,更主要的是時間和精力到底都不及當年了。于是,書越讀越少,翻來覆去地讀,卻總是在一個相對固定的范圍里打圈圈。
多年來積攢的藏書總要定期整理的。于是每年都要細細思量,認真選擇,果斷地下架一部分,送給女兒或朋友,總還不至于當作廢紙處理掉。自己覺得不會再讀的書,或許正是別人需要的。如此一來,留在身邊的藏書自然就越來越少,在此不妨列出來一一說說。
一本《聊齋志異》和《閱微草堂筆記》,是長年放在枕邊的。盡管至今尚未讀完,也沒讀透,但其誘惑力在那里,以后自然還要接著讀。
《紅樓夢》當然也要留一本,脂硯齋的點評本我最喜歡,保持了曹雪芹書寫的原始面貌。至于高鶚續寫的版本,好與不好眾說紛紜,反正我是不喜歡,毅然舍棄也不覺得可惜。
作為魯迅的粉絲,一套精裝的《魯迅全集》是要珍藏的,盡管不是每天都要讀一讀魯迅,但有他的書坐鎮書房,心里就踏實,頭腦也清醒。
除此之外,《山海經》《莊子》《唐詩宋詞》自然也要留下,還有其他的一些古典文學類的書籍。自己喜歡的領域總是要堅守住的。
外國文學這塊,留下托爾斯泰和泰戈爾于自己就夠了,其余的就免了。
當然,沒有繼續保留下來的書不代表不是好書,但閱讀如交友,總要講些緣分。不是所有的朋友都要經常聯系,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好書都要去讀。
書讀一點點,不為讀書所累,真正享受讀書之于自己的樂趣,挺好。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