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大皖新聞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暑期,我們驅車前往合肥三國新城公園游玩。
進入公園,遠遠看見魏、蜀、吳三面大旗迎風招展。一匹駿馬凌空飛奔在石楠紅頭之上,神駿無比;再看那跨在馬上的滿寵將軍,提刀策馬,氣吞山河。過了雕像,便豁然開朗,偌大的草地,是魏軍的練兵場。 沿著練兵場的環形小道西行,不足百步,道邊綠化帶上便是一簇翠綠的箬竹林,細矮的箬竹上生長出碩大的箬葉。
雨后初晴的公園,蔥蘢可人。突然之間,我發現前面樹上的"七葉樹"標牌,欣喜之余,繼續尋覓,這段小路兩邊的行道樹都是非常珍稀的七葉樹。七葉樹因掌狀復葉,每掌小葉七枚,古稱七葉樹。它碩大的圓筒狀白色花序,從葉間伸出,像復葉托著一座座剔透玲瓏的寶塔,布滿整個樹冠。遠遠望去,似白色煙花,又似滿頭的玉簪。但在這兵家血流成河的古戰場,我朦朧中感覺它們更像百萬支銀色燭臺,照亮那些在此陣亡的無數將士回家的路。
穿過練兵布陣的指揮臺,便是飲馬池。飲馬池邊滿是垂柳,數一數,正好三十棵。隨風飄揚的柳葉像仙女們的裙裾,粗壯的柳樹倒是天然的拴馬樁。池中沒有飲水的戰馬,滿是田田的荷葉,緊挨著擠在一起,鋪滿整個池塘。我即興賦詩《飲馬池之荷》:卅株垂柳一池荷,亭榭曲橋客引歌。葉上晶瑩珠玉轉,微風輕拂漾綠波。輕紅菡萏遮華蓋,慈母拳拳綠葉多。仰面荷花紅姹紫,低頭蓮蓬也婀娜。
穿過飲馬池,便是萬福牡丹園。穿園而過,向南穿過一片柿林,經伏波橋,巍峨的金湯虎臺便聳立在我們眼前。這是一座接近方形的三層建筑,高臺上的四角各有一座闕樓,在臺下二級平臺的四角也對應建有四座樓宇,古色古香,蔚為壯觀,極具對稱美。
臨近中午,雖說是雨后初晴,但仲夏的陽光,濕潤的天空中氤氳著五顏六色的霞光,還是不能讓人盡情地睜開眼睛。依在伏波橋欄桿上逆光眺望虎臺,朦朧中,猶如海市蜃樓般:城墻崩塌處,工兵們正忙忙碌碌修補崩塌,成百上千扎著染血繃帶的工兵,夾雜著衣衫襤褸的百姓,車拉肩挑從城內運來磚石。哦,這不是海市蜃樓,這是我腦海中閃現的畫面,是合肥之戰《張特詐降》中悲壯的畫面。合肥新城,魏、吳兩國對峙九十余天,在新城城墻崩塌,將士傷亡慘重,器械嚴重破損的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主將張特施用"詐降術"給東吳諸葛恪寫信,請求休戰。諸葛恪信以為真,暫停進攻。張特利用吳軍緩攻的一天時間,修復了城墻,贏得了勝利。
從北門進入金湯虎臺,沿東側客梯登二樓,心曠神怡,移步移景:南側廣場,一尊青銅鼎坐鎮中央;西側地面,三根龍柱清晰可見;向北望去,剛剛走過的伏波橋在鮮花映襯下又是一番美景;東側林地,滿寵草堂掩映在翠綠的柿樹叢林之中。
滿寵草堂是一座柴門竹籬小院,并不是古跡,在營建新城公園時,為了紀念這位當年的合肥新城的建設者而建。一屋一亭,一田一地,現在田里是萋萋蒹葭,地里是掛滿青果的柿樹。景侯滿寵最初在曹操手下任縣令、太守等職,曾參與赤壁之戰;曹丕在位期間,他負責荊州側的對吳作戰;曹叡在位期間,他負責東側對吳作戰,兩次獻策修建合肥新城。因此,在新城公園建滿寵草堂,給景候一方熱土,讓更多的合肥人知道,沒有滿寵,就沒有三國新城,也就沒有今天這個文化公園。
徜徉在金湯虎臺北廣場,我們被一群身著漢服的孩童稚嫩的誦讀聲所吸引,便來到了廬陽書院。
書院正門禮圣殿,殿中懸掛著書有"萬世師表"的匾額,中堂為"先師孔子行教圖"。穿過禮圣殿走進一進院落,臺階下左右擺放著兩列刀槍架,這讓人仿佛看到當年曹魏將士騎馬、習武、耕田、讀書等軍營生活場景。一進院落正殿是宗正堂,現在是書院的課堂,里面許多身著漢服的學童在這里研學。看罷書院,想起文韜武略的曹操,想起七步詩的曹植和他流芳千古的《洛神賦》,又想起了翩若驚鴻、命運多舛的甄宓。
沿伏波橋走回來,又轉到古戰場的車道遺址。沿古道向東徑直走,來到東征門下,仰望城門,巍峨而又滄桑。門樓是可以上去的,但因急著去尋石刻廣場,未登城樓。沿著東征門前環形小路,向北緩行,路邊布滿各種姿勢的兵俑,惟妙惟肖。在出口處的小山坡上,各種形狀的原石,羅列在荒竹野草之間,像是沉睡的綿羊。灰白的石面上,雕刻著各種三國故事,除了合肥新城保衛戰,還有張遼威震逍遙津,也有曹操煮酒論英雄,并配文字點題。石刻上,有曹操的《龜雖壽》,曹丕的《黎陽作三首》,還有《關帝詩竹》等等。石刻字體有行、草、隸、篆,皆蒼勁有力,入石三分,但色彩都是醒目的綠;石刻畫,雖是石料原色,但也是栩栩如生、鬼斧神工,經風吹日曬,有石銹沉淀在優美的線條刻痕里,讓人覺得更加璀璨奪目。
回到車上,已經下午三點多鐘了。不管是道邊的七葉樹,飲馬池里的美荷花,還是金湯虎臺上的雙闕樓,書院里的行教圖,都在訴說著這里發生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故事。而這些"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悲壯故事,也將永遠鐫刻在這座城池的歷史長河之中,任時光荏苒,歲月滄桑。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