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大皖新聞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沿巢湖南行,過湯池,就到了廬江百花古村。
這么近,又那么美。走進這個群山環抱的古村落,流水潺潺,翠色盈目,都市的喧擾被遠遠隔離了。這一份寧靜與幽遠,讓我念茲在茲,流連不已。
百花村以其境內有百花寨而得名。《廬江縣地名錄》記載:"百花寨,因盛產綠茶與野百花苗,太平天國時有人于此建寨,故稱。"百花寨地勢險要,據傳古時東有攔馬石,西設瞭望臺,南與牛王寨相連,北臨數丈深淵,僅有白馬嶺山徑可上。史稱此地為秦末楚漢相爭的古戰場,三國時曹操曾在百花寨的打鼓尖上擊鼓練兵,太平天國陳玉成曾在此與清軍鏖戰,將清軍趕離金牛、三河。在清光緒《廬江縣志》卷五兵事里,也記有捻軍與清軍展開的一場激戰。山上有一座古老的倉圣廟,傳說是為紀念黃帝的史官、造字始祖倉頡而修建的。抗日戰爭時期,山上倉圣廟曾作為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的被服廠。
百花寨是馬槽山區群峰之一,山峰刀削斧劈,周邊有白馬嶺、香茶嶺、臥虎山、四姑頂、九疊瀑、玉虛觀,風光旖旎,美景宜人。登上山頂,就見一道瀑布懸于峭壁,飛流直下,深潭碧綠,古藤環繞,如一張鋪展的荷葉。昔日依山而建的山寨早已蕩然無存,而寨門兩塊高大的石柱、巨石門檻尚存,斷磚碎瓦、塹壕遺跡仍依稀可見,浸染著歷史的滄桑氣息。
山谷幽深,隧道貫通,讓古村里的村民出行快捷,不會在山路迂回半天出不去了。在金湯湖停留,蘆葦豐茂,紫花如火,白花如幟,隨風搖曳,綠水倒影如畫。拂開木棧道兩邊的蘆花走近水邊,碧波蕩漾,遠山蔥綠,竹木松林間繚繞著嵐煙云霧。湖島、沼澤、沙灘、草地、耕田、農舍,自然質樸,野趣可葺。
山坡茶園,采菇的村女唱起山歌,銀鈴般的歌聲在林水間回蕩:百花村,百花寨,最有名是百花菜。百花菜,樹頭開,美味佳肴好食材......
在農家吃地道的百花菜是一件愜意的事。初嘗略帶苦澀,隨之出現一股甘甜,清香淡雅,新鮮脆嫩。這是一種生長于皖中丘陵山區的純天然野生菜,被稱作"長在樹上的菜",西漢宮廷就有"百花金錢迎千禧"的佳肴。百花菜以三月葉剛發芽,花苞未展,花蕊緊緊包裹在一起時采摘為佳,可以涼拌,也可和雞、鴨、豬肉一起紅燒,經過清洗、燙曬,還可長久保存。
百花村采摘百花菜的歷史較久,村民房前屋后、山上山下遍地栽種,此樹一次種植,可連年采收。春天含苞吐蕊,競相開放,村民們在百花樹下一朵一朵精心采摘。這一道讓人最愛的下飯菜,是村民一項主要經濟來源,更是百花村"綠色、有機、生態、環保"的見證。
黃昏在村莊散步,古村有玉虛觀,觀前古木參天,《輿地紀勝》稱此為左慈真人的故居。左慈是歷史上第一個把道教傳入廬江的人,玉虛觀便是他傳道之所。除《漢書·左慈傳》外,東晉干寶《搜神記》亦有記載。《方輿勝覽》《天下名勝志》《廬江縣志》均記載廬江有左慈釣魚臺、左慈井、擲杯橋、升仙橋、白羊崗、羊山頭等遺跡,至今部分尚存。少時讀《三國演義》,尤其對左慈道術高超印象深刻。
晚宿王圩里,輕奢、時尚的藝術民宿,一段特意保留的墻壁黃土斑駁,靠墻一盤石磨,仿佛遇見童年的自己,勾起濃濃的鄉情。推開門是青山綠水,鄉村別院的籬笆上開著金黃的南瓜花,木瓜海棠的枝頭掛滿拳頭大的青果。門口兩株百年桂樹,在悠悠時光中述說著百花村里的故事,見證著古村的變遷。
《魯彥周詩選》第一稿就定稿于王圩里。夜里校讀魯彥周先生詩稿,就聽淅淅瀝瀝下起雨,蟲鳴清澈,暗香浮動,山村沉浸在雨聲蟲吟之中更加靜謐。
清晨,起大早到村頭看日出。雨后淡青的晨曦里,山林清新,充滿草木芬芳。路過溪澗,飛起數只蒼鷺,露珠晶瑩地驚落一路。一只青翠的大螞蚱,粉翅紅脛,從我手中躍入草叢。紅日初升,霞光萬縷,霧中的山村被迤邐的峰巒映襯著,宛如仙境。新的一天開始了,秋陽高照,古村的日子也紅紅火火流淌起來,一份蓬勃與溫暖,彌漫心間。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