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所謂衣食住行,“衣”被排在了第一位。六十多年來,布衣陪伴了我的大半生。對于它的感悟,也是在打開衣柜,整理換季衣物時,有感而發(fā)的。
我出生于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記憶中,當時家境并不富裕,一般只有過年時才會有新衣服穿。我在家行大,下面還有弟弟和妹妹。“新老大,舊老二,破老三”,就開始成了我們家的穿衣規(guī)律。不過,說是穿“新衣”,其實就是買來白色土布,用染料加工而成。染布時,奶奶先將布洗去布漿,再把染料用水化開,倒入大鐵鍋內,加少許食鹽,那樣染出來的布不易褪色。晾干后,母親將各人穿的舊衣服鋪在土布上,照貓畫虎自己裁剪,手工縫成衣服。記憶里,幽暗的燈光下,“慈母手中線”的畫面給我的印象很深。
我第一次穿上成品的白襯衣藍褲子是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那年我被選中進了市少年之家。少年之家開設了三個班,一個文藝班,一個美術班,一個器樂班。我在文藝班。那年六一兒童節(jié),少年之家為了展示教學結果,在當時全市很有名氣的一家大戲院進行展演,我的父母和舅舅舅媽都去了。演出的第一個節(jié)目就是大合唱,合唱隊伍按照身高由低到高站成四排,我個矮,站在第一排。
展演結束后回到家,我就看到床上放著一件成品白襯衣和一條藍色燈芯絨褲子。奶奶告訴我,這是父親剛剛從百貨大樓給我買的,并悄悄對我說,我的大舅舅發(fā)火了,把我的爸爸媽媽罵了一頓,說站在第一排唱歌的人當中,就我一個人穿著染的白襯衣和藍褲子,我的舅舅氣得沒看完,拉著舅媽就走了。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確良”的出現(xiàn),如一股清風吹進普通人家的生活。“的確良”是一種合成纖維,就是我們常說的滌綸紡織品,挺括不皺,易洗易干,質地牢固,久穿免燙,還不易褪色,所以一面世就受到了老百姓的歡迎。“的確良”比棉布貴好多,但最大好處是不要布票。
1976年底,我考入外地一家市文工團,臨走那天,父親特意給我買了一件雪白雪白的“的確良”襯衫和一條深藏青色的“的確良”褲子,穿上身很抬人,也很有面子。母親在一邊說,一個人在外要照顧好自己,這身衣服要好好愛護,洗的時候用手搓,千萬不能在搓衣板上搓。帶著父親的希望,母親的嚀囑,我離開了生我養(yǎng)我的故鄉(xiāng)。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人們的愛美之心開始在服飾上得以釋放,兩用衫、夾克衫等各式各樣的服裝開始為大眾青睞;再后來,蝙蝠衫、喇叭褲、一步裙、西裝、花裙子、旗袍、風衣都紛紛出現(xiàn),服裝款式也更多元化。
我第一次穿西服是過30歲生日那天。俗話說三十而立,父母為了給我過這個重要的生日,特地坐了5個小時的火車來到我所工作的城市。全家人圍桌而坐,我剛要用刀切開生日蛋糕,父親說等一會,說著拿出一套藏青色西服讓我穿上。后來我才知道,這套西服90元,而我當時每月工資才28元。自打有了這套西服,從來不懂修飾的我,出門前,總會站在鏡子前左顧右盼,用家人的話說,知道臭美了。
時過境遷,人們的穿著打扮、審美情趣不斷更新,尤其是很多年輕人,都講究穿名牌。但就我而言,還是覺得穿棉布甚至是土布衣服最舒服,既樸實無華,又簡單舒適,還與眾不同。來到這個世上60多年了,我至今沒穿過一件名牌衣服。前年去貴州西江千戶苗寨旅游,我看中了一件土紅色的粗布衣,試了一下,挺合身的,就買下了。回來后,兒子送我一個詞:土老帽。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