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它們端正地站在山徑兩旁,莖蒼葉秀,散著幽香,像是撐開一柄天然的綠傘。陽光像金子乒乒乓乓,敲落重重疊疊的光斑,旋律一般跳躍,金蜂一樣飛舞。
由此形成一條桫欏小徑,靜謐幽深,蜿蜒在北回歸線最大的綠洲上。四面青山如黛,此時初春的江淮故鄉,桃樹尚無花苞,而這里漫山的三角梅、杜鵑、玉蘭花已經盛開;山腳一小塊油菜,飽滿的青莢泛出鵝黃。
群峰高聳,秀麗清幽,走入桫欏小徑,雨林中的上層喬木高入云天,多為典型的熱帶常綠樹和落葉闊葉樹,樹皮色淺,薄而光滑,許多發達的氣根從樹干懸垂下來,扎進土中又長成樹干,大有一木成林的氣勢。波羅蜜、可可的老干長出花枝;手臂粗的野藤纏纏繞繞,沿著枝干、樹丫,從一棵樹爬到另外一棵樹,從樹下爬到樹頂,又從樹頂倒掛下來,交錯出一道道稠密的網。附生的藻類、苔蘚、地衣、蕨類以及蘭科植物,仿佛披上一件厚厚的綠衣,有的還開著各種艷麗的花朵。
這里森林茂而原始,生物多而珍稀,不僅隨處可見諸如植物"絞殺"、藤蘿纏繞和樹上生樹、葉上長草、老莖生花結果等奇特景觀,還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犀牛、瓜哇野牛、云豹、蘇門羚、穿山甲、白鸝、犀鳥等20多種,以及中華桫欏、蘇鐵蕨、大葉木蘭、黑黃檀等珍稀植物。這些物種起源古老,獨特鮮明,是不可多得的生物資源寶庫。桫欏即是其中之一。
桫欏是兩億年前地球上的居民,現在唯一殘存的木本蕨類植物,堪稱國寶。在遠古地質時期,蕨類植物可是高大的樹木,而今多為矮小草本了。
據文獻揭示,桫欏出現的時間比恐龍還要早一億五千萬年,在侏羅紀、白堊紀盛極一時,曾是大地上最繁盛的"蕨類植物之王",與恐龍同生共榮(它是食草恐龍的食物)。恐龍滅絕之后,上億種生物也一同消失,只有桫欏奇跡般地躲過寒冷的冰川期和劇烈的地殼變動,頑強地生存下來,成為緘默的"古生物活化石"。
它們的目光穿透地球歷史的塵埃,目睹了恐龍的幻滅、人類的誕生和繁榮昌盛。"一樹桫欏舊相識,曾經見我黑頭年。"在它們的注視中,有清的詩人步履匆匆地老去;流連在樹蔭下的盛唐高僧,"擬掃綠陰浮佛寺,桫欏高樹結為鄰",悟出因果輪回的真諦;或者更早一些,釋迦牟尼佛走來,在兩株高大的桫欏中間鋪上樹葉和草,結跏跗坐,安然涅槃。這些流逝的歲月浩如煙海,但在它們的生命長河中又是何其短暫,簡直不值一提。
在遠離塵世喧囂之外,它們默默地和歲月深處的自己對話:這些高古的桫欏,經過漫長的地質變遷和自然環境的改變,把自己活成"最后的侏羅紀生命"。它們是寂寞的嗎?它們活得太久了,孤獨地站在深山峽谷之中,我甚至聽到它們發自古老生命的一聲嘆息。
坡陡林密,桫欏婀娜,徜徉于綠色清幽的世界里,聽得見人語,卻難見人影,倒是有各種野趣可葺的動物的身影,不時從眼前掠過。性情溫順、活潑可愛的浣熊,與人非常親近;行動特別緩慢的蜂猴,完全在樹上生活,極少下地,喜歡獨自活動,它是吃昆蟲的猴子,可以用小棍綁上蟲子喂它;長著茸角的馬鹿、水鹿、梅花鹿,在叢林中繁衍棲息,它們儼然把人類當做親密的家人。
在茂密的森林里,住著一種貌似"李逵"的動物,全身漆黑,兩腮卻長了雪白的胡子,它就是被稱為"體操冠軍"的長臂猿。它一邊高聲歌唱,一邊在林木中不停地穿梭,將它最喜愛的香蕉遠遠地扔過去,又總是能準確無誤地接住。
據《思茅縣志》記載,這里還是白犀牛歸隱之處。白犀牛渾圓粗壯,皮膚光滑,眼睛小,靈敏的耳朵可旋轉,大小不一的兩只角,一前一后長在鼻子上。1933年兩頭犀牛被捕殺事件發生后,它們好像一夜間全部離開了,此后這里再無犀牛蹤跡。幸好有了近年來的科學繁育與保護,人們重又看到犀牛種群。
沿著小徑往前走,一株株桫欏憋著勁兒生長,它們閱盡曠世滄桑,依然樂不知疲,顯示著勃勃生機。出口幾株桫欏,棕紅色樹干,足有碗口粗,大葉舞袖般地伸展開來,俊俏挺拔,像在迎送嘉賓,也仿佛在凝望前方野鶴翔飛的濕地。它們的眼簾里恍若充滿憂傷,不知是否會閃回和恐龍在一起的甜蜜時光。風吹過,枝葉婆娑,似在輕輕訴說什么。但翹首遠眺,分明連每一片葉子都是那樣蔥蘢,翠生生、水靈靈的,綠得鮮嫩,綠得喜人,它們又是快樂的吧。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