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冬林從北京放假回來,給我們幾個文友各送了一本書。我手頭正翻的張莉的《持微火者》,就是她送的——張莉也是她在北師大讀研的導師。
書歡喜,這份情意更歡喜。
一抬頭,看見壁櫥上打開的一把紫色折扇,那也是冬林一次出門回來所贈。她就是這樣有溫度的人。
很慶幸,一直能與有溫度者同行。
上次下班回來收到一份快遞,打開是一個萌萌的綠色抱枕。可我自己沒下單啊,很奇怪。看發貨地址是上海,于是懷疑是上海打工的發小所為。電話過去,果然。原來,她覺得我坐床上看書寫東西,對頸椎不好,有個抱枕靠靠,會舒服得多。難為她想得這么周到。還沒靠,心已暖到。
請客吃飯,邀了范同學。結果她也帶了兩瓶酒,怕不夠喝。末了,都沒打開的機會,偏讓我拿回去。你說,這叫什么事?她就這么多情!
也是在范同學身上發生的事,我曾多次和人說起:在師范校園的一個晚自習,她忽然塞來一袋蛋糕與一張字條。并示意我回寢室看。當我在走廊的燈下展讀字條,一下子熱淚盈眶,原來是祝福我的生日,我自己都忘了的生日——那也是我一生中第一次吃生日蛋糕。
一份情,一輩子。那個春夜的暖足以穿透以后很多歲月里的寒。
而我又怎么能忘記一張五元紙幣里的情意呢?說來也是師范時的事了。那年父親去世,我的家庭很被周遭同情。家鄉初中的一個女生寫信來安慰我,在信中還夾了一張五元紙幣,并用別名“小雨滴”落款了那封信。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五元,也是這女生積攢了很久的零花錢吧。
后來,巧的是我們也成了師生,但也形同姐妹,因為我只稍長她幾歲。
我生命里,也從此記取了她這滴充滿暖色的雨。
寫到這里,忽然想起王羲之的《奉橘帖》。寥寥十二個字,充滿藝術的美感,也飽含人情的溫度。
霜降之前的某日,王羲之想念友人了,剛好園中橘子將熟,便給友人送上了三百枚。還附上親筆短札: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想想,王羲之的這個朋友何其幸運。但拋開那幅絕世的書法,就我們所感受到的人情暖意來說,我以為,我也不輸于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