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古有"魚傳尺素",今有"點贊之交"。
所謂點贊之交,看似在剎那間完成,就像呼吸一樣簡單。然而,這看似不經意的一種動作,個中味道五味雜陳,交情各有深淺。
比如,某人我已相識多年。他發朋友圈,不管是轉發文章、隨手拍的圖片,還是心靈雞湯,我都及時為其點贊。而我發的朋友圈,他從不點贊。本來還自我安慰,可能對方忙,沒有刷朋友圈,還有,也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在朋友圈點贊。不承想,在共同的微信好友朋友圈那里,看到某人的諸多點贊。原來,這名朋友不是不愛點贊,只是從不給我點贊罷了。原本有點小情緒,轉念一想,這是零成本得知了自己在他心中位置,也是一件好事。
再如,我與某機構負責人老張一起在出差時,同時與某人相識并交換了微信。事后發現,老張發任何動態,這人都點贊;我發任何動態,這人從不點贊。無他,老張在核心崗位,位高權重罷了,而我之于這人,屬于無用之人。
細細思索,這也正常,從微觀社會學的角度,點贊也符合人際互動背后的交換與權力邏輯。英國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羅賓·鄧巴說,人類智力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約是150人。而當下,很多人朋友圈動輒數千人,還有人擁有多個微信,上萬好友。這么龐大的社交網絡,精力有限的現代人怎么可能一一維護?自然有取又有舍,關系有遠近,處世有親疏。
既然人際互動背后存在交換與權力邏輯,那么相互既無上下級關系,又無利益往來的兩人之間,顯然屬于交換關系。典型表現就是我給你點贊,你為我回贊。如果只有單向度地付出卻不見回報,點贊之交走不遠,最后只是靜靜地躺在對方朋友圈。
反之,如果有上下級關系或有利益往來,肯定是弱勢方給強勢方點贊,甚至有弱勢方寫下大段文字吹捧,強勢方要么不回,要么回復個握手的表情而已。歸根到底,無非弱勢方出于自身利益考量,想借助朋友圈拉關系、套近乎,巴結強勢的一方,不吝恭維而已。
所以,微信朋友圈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印照,或遠或近或深或淺形成圈層。套用一句歌詞,點贊很單純、復雜的是人。無怪乎有人一發文章點贊祝賀蜂擁而至,有人發圈之后點贊卻寥寥無幾。
點贊也要辯證地來看。天天相互點贊,并不意味著交情很深。很多人自夸朋友遍天下。不過,捫心自問,當你遇到大事,需找一人托付,你能找到誰?如果這個要求太高,退一步,黯然神傷之際,有人接聽你電話嗎?所以常常看到人感慨,現代的人呀,朋友圈那么多好友,卻找不到一個說話的人。
還有,交情到了一定程度,點贊與否已經不再重要。我有老友居于他鄉,之間極少朋友圈互動。我去他所在城市,必然找他,他來安徽,必來看我。無他,多年的交情,深知彼此。當然,這樣的知己難尋,絕大多數的交往,無非《楊絳傳》里那段話:"再合適的兩個人,不去關心慢慢就陌生了;再深的感情,不去呵護慢慢就淡了。彼此不說話,慢慢就沒話可說了。"畢竟,在快節奏的時代,你我忙于生計,可交往的時間并不多,歲月流逝中,曾經的總角之交、患難之交、貧賤之交、布衣之交、莫逆之交……漸漸歸并為一種交情--點贊之交。如果再不相互點贊,可能就成了陌生人。因此,相互點個贊,還是很有必要的。你關注我,我也關注你,一切盡在不言中,一切盡在點贊中。
如果說還有什么提醒。就是朋友圈別亂發。朋友圈里邊的不一定都是朋友。還有點贊也要細心,要看清楚再動手指。有人從不看信息內容,就連朋友車禍、長輩去世也點贊,這不是點贊,而是瞎點。
正如別林斯基所言:"真正的朋友不會把友誼掛在口頭上"。從我的角度而言,內心是希望被關注、被認同的,所以,發了朋友圈,是希望有人來點贊。但無論如何,你我都要明白,生活本真的樣子絕不是活在朋友圈里,過分在意他人的點贊,就相當于讓自己活在他人的眼光之中,這是身份的焦慮,也是交往過程中的舍本求末。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