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1
我很喜歡洛陽的氛圍。
公交車經過麗景門的時候,窗外的夕陽下,全是宮裝的麗人,她們對著金黃的落日,用手指比著“V”,笑嘻嘻地看向鏡頭。不禁讓人想起老杜的《麗人行》——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公交車里,乘務員寬袍大袖,耐心地為外地的乘客指點迷津——這當然是在龍門開往市區的旅游專線上特別提供的服務,但在車窗外高大巍峨的麗景門以及漢服小姐姐們映襯下,滿滿的穿越氛圍油然而生。
來洛陽是一個意外。離開上一家公司后有幾天假期,想來想去不知道去哪,旅伴一錘定音:去洛陽!她想要看牡丹。4月的牡丹,有性急的已經悄然開放;十三朝古都,總有驚喜——“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古街上有各色千年老店的招牌搖曳風中,洛陽城的湯鍋里翻騰著歷史五味雜陳的過往,去洛陽猶如穿越一般。
晚上,燈光璀璨的麗景門吸引了無數背包客打卡。到處都是擺著POSE拍照的人,迷幻的燈光和熙熙攘攘的游人奇怪地融成了一體,仿佛天生就該如此。
去應天門,正遇上某個活動散場,無數身著漢服的小姐姐們沿著街道川流而來,如同漲潮時的海浪般瞬間將整條街都淹沒。
我不好意思給她們拍照,慫恿同為女性的旅伴留下這難得的光影。今夕何夕,我們是穿越到了大唐的東都,還是東都的光影逶迤到了今天?
后來才知道,第40屆牡丹文化節于4月8日至4月23日舉辦,其中賞花期為4月1日至5月5日——我們來的時候,正是賞花期第一天。我們還沒來得及看國花牡丹,已經飽覽了人間秀色。
2
位于陜西咸陽的乾陵有一塊無字碑,因碑上未刻一字而得名。站在無字碑前,會感覺歷史有種說不出的意味深長。石頭上刻的字會緩慢湮滅,就連石頭本身也不可能永世長存,但一塊無字碑,卻蘊含了太多內容,讓人不由自主地思前想后。
我愿意相信無字碑正是武則天刻意為之。以武則天的智慧和遠見,不會不知道在她身后將要發生的事情,因此親自撰寫了為高宗歌功頌德的述圣碑后,給自己留下一塊無字碑,可說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距離乾陵450公里的龍門石窟,路邊花壇花圃中已經有牡丹開得紅艷,伊河兩岸垂柳拂動,河面水波蕩漾,春光正好,游人如織。
我們隨著參觀的隊伍緩慢向前移動,耐著性子經過潛溪寺、敬善寺,經過一尊尊佛像、菩薩像、金剛力士像,再精美的雕像也無法讓我們長久駐足,因為前方有更重要的東西在吸引我們步履不停。
假如去洛陽旅行只能造訪一處地方,假如到洛陽只有一個小時的參觀時間,假如要告訴別人一個洛陽非去不可的景點,那我的答案只能是盧舍那大佛。
公元675年,盧舍那大佛在龍門西山奉先寺落成,其中包含了武則天捐贈的兩萬貫脂粉錢。也因為此,一直傳言這座高高的盧舍那大佛就是武則天的形象與儀表容姿。佛龕竣工之日,武則天親在伊水東岸禮佛擊鼓奏樂,至今尚留擂鼓臺。
閉上眼睛,成天為了養家糊口奔忙不休的我等按下了暫停鍵,歷史穿越一千多年時光洪流將我們帶回了675年的那個清晨。
彼時,清脆的鼓聲和悠揚的樂聲正回蕩在伊河的柔波中,武曌一步步走上舞臺,即將成就她非比尋常的傳奇。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