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給我一朵花開的時間,我要在青石板的小路上追你……
壽州,當我落入你的懷抱時,我愛你的心也植根在了這里!我相信,無論是滄海桑田,還是千年歲月,都阻止不了我神游你的步伐。古城,你告訴我,你究竟是怎樣的一個迷,你又藏了多少歷史未知的故事?
帶著追問,帶著一份癡迷,帶著夢的縈繞,我穿越你的脈搏,你的枝葉,你的思緒,走近你的深處……
小城舊有三街六巷七十二拐頭之說,每一巷,每一拐,都有說不完的故事與傳說。時光飛逝,小城古巷也在發生著變化。昔日孩童,歲月將他們進行了鍛造,成了而今巷旁的白發老人。滄桑也刻進了石階里,寫在了磚墻上。如果把古城歷史比喻成一棵大樹,每一個小巷就是這棵樹上的枝條,每一個家庭便是這枝條上長出來的葉子,葉子上寫著城和我們的故事。也許因為時光的遠去、循跡、消逝,才使我們有更多的懷念、追思、遙想。
古城里,有一個以姓氏命名的袁家巷,巷子很短,也很窄,西邊通往北街,東連倉巷。走進去,時光會慢下來,你心里的雜念也將被清空,又會裝滿詩意,當你慢慢品味時,就會走進時光深處……巷子里的地面仍保留著青石板,刻有深深的車痕。袁姓人家,祖輩來自城南梨樹的袁圩村,那里有袁家老墳,是明朝開國元勛袁洪祖輩的墓。后袁洪之子成了永樂皇帝的駙馬,衣錦還鄉,每年正月十六攜手公主回鄉祭祖,袁圩的后人也來到小巷居住。古時巷里有井,井上立一墻,墻里一眼,墻外一眼,里外可同時打水,稱為兩眼井。走在這里,眼前便浮現舊時的人們,挑著水桶,挎著竹籃,在井邊打水、洗衣……多少個清晨,多少個傍晚,時光悠悠,春來冬去,沒有浮華,沒有富麗,平淡生活,美好亦此!
宋代蘇軾經過古城,有詩曰:“平淮忽迷天遠近,…壽州已見白石塔”。古代,塔是一個城的象征,詩人乘坐淮河里的一葉扁舟,遠遠地看到塔尖,便知道城池的方位。塔南有一小巷名曰白帝巷,走進小巷,會一睹石的豐彩。一面南墻之上,拼裝了飽經滄桑的石頭,形狀不同,色彩各異,印痕多姿,都集中在相同的歲月里,靜靜地說著滄桑與坎坷。古城風情,如秋的色彩,繽紛萬種;小城文化,又如這石上的斑紋,積淀豐富。每一方石頭都是時光里的見證者,它們靜靜地鑲嵌在墻里,把厚重藏在紋路里,把鮮活留在小草的生命里,把希冀染成綠色后,又漸漸繽紛!
每個小巷,都有古井,千百年來,滋養著古城一方百姓的生息,比如南過驛巷里的三眼井,臊泥塘巷里的十八羅漢井,錢李巷里的袁家井……
星移斗轉,草木枯榮,歲月悠悠,在外的游子可以常回家看看,品味古巷鄉愁。清真寺巷的綠豆園、油果子、糖糕還是小時候的味道,北大街的油饃、小刀面依然可口,樓巷里的粉絲豆腐腦會留住你的思念,走街串巷,思緒會像一把穿行于千年歷史的飛梭,會讓人想起戴望舒筆下的文字: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是啊,想起這曾經邂逅的小巷,回蕩著記憶,豐滿了美好時光,穿越歷史的城河,有別樣的美好。
光陰在石板上流轉,小巷深處,有迎春花垂下花朵與你相望,有爬滿薔薇花的芬芳與你致意,有紫藤編織的花衣與你相遇。夕陽里,庭院深深,飄出炊煙裊裊,那是家的味道,星光微露,飛揚著鄰家女孩輕柔的歌聲。想起李白“壽陽信天險”,“遙阻八公山”的詩句,想起王安石、蘇軾、歐陽修、劉禹錫等文人雅士們來到古城做客。走過街巷,穿越千年時光,那些文字如風般展現于腦海,那往昔,那容顏,那詩句都已如花盛開,燦爛了古城的風姿內涵。
古城的小巷風情萬種,也注滿了人間煙火。清晨的日光打在小巷路上,清新飄逸的微風牽手著一天的開始。賣豆腐的老漢一路高歌,把白白嫩嫩的溫柔送到每一個門前。夏天,老人們搬來木凳坐在巷邊,搖著蒲扇,話著家常。信步走在秋色里,時光漫漫,巷子里染上秋光。路邊,片片落葉正用枯黃的眼光看著你,正用變紅的心莖圍繞著你,此時的你,在這美好的古城,任時光老去,讓思維飄飛。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