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一家人住在父親單位分配的平房里。那時候沒有空調,就算有估計大多數人也買不起,因此大家伙都絞盡腦汁想盡一切辦法對抗炎夏酷暑。
熱得吃不下飯,就捧著用冷水浸泡過的西瓜猛啃一氣,既解渴又飽腹;晚上睡覺前用涼水蘸幾滴花露水擦涼席,給熱乎了一天的席子降降溫;再不行,就把竹床竹椅搬到屋子外頭聊天,等聊累了夜涼如水正好睡覺。
在沒有空調的夏天,單位大院食堂的橘子汁是孩子們最后的安慰。那時候的國企就是一個小社會,大院里頭啥都有,澡堂子、衛生所、籃球場、開水房,當然也少不了食堂。
最熱的三伏天里,放暑假的小孩們起床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拎著碩大的開水瓶去食堂打橘子汁。橘子汁要憑票來打,一張票打一瓶,所以人人都拿著家里能找到的最大的水瓶,別看都是小孩子,一個個可精著呢。
灌滿橘子汁的保溫瓶死沉死沉,大一點孩子有力氣,用手拎著;小小孩則只能小心翼翼地把保溫瓶抱在懷里,沒人會笑話,畢竟對我們來說,那可是炎炎夏日里的續命水啊!
之所以將此橘子汁稱為“特調”,主要是我從沒搞清過它的制作工藝。可以肯定食堂絕不會買真正的柑橘來榨汁,以那時候的物流條件,大部分的水果都只能在產地附近消費,即便有原料,以單位食堂的水平也做不到生榨。
現在看來,特調橘子汁大概率是用橘子粉來沖泡,或拿濃縮果汁來沖兌。那時也沒冰箱,不知食堂是怎么做的,剛打回家的橘子汁帶著一股子涼意,讓人越喝越想喝。所以大院才流行用保溫瓶來打橘子汁,為了保留那一絲絲涼意。
那時候沒有太多娛樂,也沒有電腦手機這些高科技產品,當然也沒有補習班。小孩子一放暑假就到處亂竄,在白花花的太陽底下把自己曬成一個小黑炭,家長也不怎么管。能在黑白電視上看一場《小兵張嘎》或者《南征北戰》,對孩子們來說就是了不起的享受。
但那時候的童年,包括特調橘子汁在內的種種記憶,充滿了讓人向往的歡樂。或許在一個人心相對單純、物質欲望相對低下的時代,快樂的閾值相對也較低吧。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