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從小,我就喜歡讀書。不過那時候,家里經濟困難,物資奇缺,沒什么書可讀。在書籍貧乏的環境中,如果偶得連環畫等圖文并茂的小書,不能不說是一種幸事。有時一人看,手不釋卷,晚上就靠煤油燈照明,偶爾也用蠟燭。當時的我,如饑似渴埋頭于書中,貪婪地閱讀,將身心融入到緊張激烈有矛盾的故事情節中;有時喜歡和小伙伴頭挨頭聚在一起看,邊看邊議論,爭吵得不亦樂乎。那些有趣的書中情節,給了我無限的樂趣,讓我至今念念不忘。
到了初中,給我精神滋養的,是一本薄薄的《唐詩三百首》。當時,姐姐從老師那里借來這本書,我看見后,便哼哼唧唧地索要。架不住我的軟磨硬泡,姐姐答應給我看,但約法三章:一不準涂畫,二不許折頁,三讀前要洗手。我如獲至寶,不假思索地答應了,每天捧著書邊看邊背誦。那時我還不能準確理解每首詩的含義和寫作背景,只是囫圇吞棗憑著感覺去讀去背誦。“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些詩句在我年少的心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跡。
很多年以后,尤其是到了軍校以后,我有了大量時間可以到圖書館閱讀,所讀的書的題材也越來越廣,如諸子散文《論語》《孟子》《莊子》,經典名著《紅與黑》《呼嘯山莊》《三個火槍手》,傳記類小說《懺悔錄》《海倫·凱勒自傳》等。印象深刻的是作家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書中人物的自尊、自信、自強,還有那純潔而平凡的愛,給了我心靈的震動,讀后令人蕩氣回腸。我貪婪地閱讀著,這給我精神上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滿足感,我的靈魂開始在另一個世界里游蕩。
近年,我讀書,都是隨緣而讀。讀史使人明智,“以古為鑒,可知興替”,因此我買了《讀史有智慧》,把理解歷史當作把握人生的一把鑰匙;讀詩使人靈秀,我喜歡在詩詞歌賦里領略上官儀的風韻,感受陳子昂的風骨,品味王維的禪趣,欣賞孟浩然的畫意,驚嘆李白杜甫的偉大,體驗柳永周邦彥的風流……
我仿佛身臨其境,和李商隱一起“一寸相思一寸灰”,和杜牧一起“菊花須插滿頭歸”,還和蘇東坡一起“一蓑煙雨任平生”。沉浸唐宋盛世中,我認真感受詩人詞人內心世界的豐富和細膩,體驗他們的深沉和灑脫。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我在閱讀中得到激勵,沉淀思想,學會釋然,也修煉了一顆更加堅定的心。正如《上學記》中所說:“幸福最重要的就在于對未來的美好愿望,一是你覺得整個社會整個世界會越來越美好,二是你覺得自己的未來會越來越美好。”
回首往事,感慨萬端。閱讀不僅讓我成長,還讓我的內心充滿感慨和喜悅。人生的殘酷,在于一路上很少甚或沒有人相伴,幸好有書籍陪伴,讓我勇敢不孤單。念及此,我對閱讀便又多了幾分親昵和依賴。
無論是新書初讀還是舊書重讀,不論是紙質書籍還是電子讀物,從經典名著到當代文學作品,從社會科學到人文藝術,在每一本書籍中,都有一份珍貴的智慧與體驗在等待我去發現。開卷皆有益,每一次都帶給我不一樣的新鮮體驗和寶貴收獲,閱讀豐富了我的視野,開拓了我的思路。
養心莫若寡欲,至樂無如讀書。閱讀,閱的是生活,讀的是人生。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