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老樹的畫一看就生趣,寥寥數筆、云淡風輕,畫也簡單、心也簡單。那上面題的打油詩一般的話讀來可以輕簡煩擾,削減欲望:“待到春風吹起,我扛花去看你。說盡千般不是,有意總在心里?!痹诋嬛心莻€連五官都省略了的長衫人看來,煩惱憂愁仿佛一杯濃酒,揮一揮衣袖便四大皆空,一切盡付風花雪月中。
若不是有太多攀比,生活還算差強人意。有時候,付出與收獲并不能成正比,應常勸自己持守一份淡定,把那得到的錯過的失去的都隨了清風,寵辱不驚。
一段時間以來我不再更新微信朋友圈,每天看手機的頻次也越來越少,偶爾聽聽音樂,看看收藏的公眾號推送的舊文,大略瀏覽所關注朋友的動態,雅致的、會心的、逗趣的消息,也不再像從前那樣個個點贊。的確,有些變化了無痕跡,一切事物在人們內心都會從最初的新奇歸于尋常,再到寡淡,關鍵在于我們是否用心審視。人生,其實就是一個不斷體驗的過程,每天向一個“舊我”告別,又在新的希冀中將一個“新我”誕生。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當年被貶赴汝州時游覽廬山,寫下了這首《題西林壁》,啟迪后世要想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擺脫主觀成見,超越逼仄的局限。是啊,生活有多少角度,就能演繹多少精彩。在我看來,在鏈接里聽聽收藏的歌曲,在簡白的圖文之中閑庭信步,隨意安放視線和心情,減掉無謂的妄心妄行,也不乏是一種收獲。轉念一想我當下的狀態,不是意懶,而是真的靜了心。
自習文以來,我沉潛于字斟句酌,看身邊四季流轉時序更迭,時常感到一陣急迫。手敲鍵盤之聲如山雨傾盆,胸中似有千軍萬馬,時若兵臨城下。情非得已也好,違心跟風也罷,對一個缺少故事的人而言,文章總是稍顯乏味。自己沒有,又不去涉獵別人的世界,則難免要思維短路,筆澀心枯。殊不知當年范仲淹寫就千古名篇《岳陽樓記》,竟是全憑想象,憑那一對心里生出的翅膀。古人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其實,很少有人十分了解自己所隱匿的靈性,猶如一個人宅久了忽然置身戶外,誰承想自己內心深處竟是個野孩子,徒步、踏浪、登攀、放歌,真情率性,本色盡顯。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一年春色最好處,在那一抹淡素,在那一份似有還無。寫作,與草木生發一樣,應是一種平中出奇、厚積薄發的過程,不知要歷經多少個不眠之夜、多少次搜腸刮肚才能換得些微成果,能將文章寫得如同玩兒一般的,是有天賦,是真功夫。如能做到似魯迅所說“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更是值得欣慰的事。但于我而言,是常覺胸中無墨可落,寫得越急,才情越發枯澀得緊。聽聞有人羨慕我:“你的生活真幸福,從你的文字里流露出的都是對生活的感恩,雖然細瑣平淡,卻帶給人愉悅?!逼鋵?,我哪里有什么幸福呢?尋常的模樣,樸素的衣裝,甚至略顯拙笨,絲毫沒有什么出眾,唯一可自滿的就是心靈富足。正如前人所云:“富貴貧賤,總難稱意,知足即為稱意;山水花竹,無恒主人,得閑便是主人?!?/p>
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想起一位友人對我勸說:“文學更在生活外,有則寫之,無則放下。”萬般情味皆生于我,從有到無自無而有,只要心中有意,有沒有痕跡都不必強求。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