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最近,我承接了一項光榮的任務:接送八歲的孫女上下學。早晨八點不到,開車至學校門前,打眼一瞧,學校門口人流車流裹成一團。右手邊停滿了汽車,左手邊是蜂擁而來的電瓶車,無處停車,我只好把車在行車道上停下。
還好,后面的車子善解人意,及時停下來,也沒有鳴喇叭。我麻利地打開車門,牽孫女下車,又送過馬路,目送孫女進了校門,這才急忙返回。短暫的停車,阻斷了半幅馬路,后面的車子堵成一條長龍。
因為是初次接送,我對學校門口的風景頗感好奇,好奇心一起,便留意觀察。接送的人群中,奶奶人數最多,爺爺次之,騎電瓶車接送的多是寶媽,開汽車接送的大都是寶爸。奶奶們喜歡聚成一堆,互相搭話,說著各自的方言;而爺爺模樣的人,則散落在人堆里,默默無言。跟奶奶們相似的是,他們穿著樸素,頭發花白,臉龐還帶著鄉村的原色,紫紅或黑紅。
奶奶和爺爺,是接送孩子的主力軍。城市化進程波瀾壯闊,先是將他們的兒子女兒席卷進城,如今為了孫輩,他們也不得不“隨波逐流”,跟隨兒女來到城里。
校園里響起了音樂,這是放學的前奏。臨近放學時間,路邊的電瓶車一輛輛停過來,后來的電瓶車沒地方停,只好見縫插針。騎電瓶車的寶媽們并不下車,她們面對著學校大門,摘下頭盔,捋捋頭發,好讓孩子發現自己;數量不多的寶爸們喜歡站在馬路對面,那里視野開闊,孩子們也能一眼找到他們。
這所學校剛建成不久,只有一二兩個年級。按順序,一年級先放學。每個班排成二路縱隊,隊伍前,有舉著班級牌子的孩子領隊,兩個老師分別走在隊首隊尾。有的班級男女生混雜;有的班級男生一隊,女生一隊,男生隊排在外側。放學秩序井然,必須給學校點個贊。
一年級的隊列過來了。遠遠看去,孩子們真小啊!他們一邊走,一邊拿眼神在家長群里搜索。這時,有性急的家長舉起手,喊一聲自家的孩子。
老師帶著自己的班級走向預定位置,整理好隊形,喊一聲口令,孩子們立正,齊聲回答:“一二!”老師再從頭至尾巡視一遍,這才宣布解散。孩子們紛紛揮手,跟老師再見。有的孩子早就瞄準家長,飛快地向目標奔過去;也有的尋了一圈,沒見到家長,一臉怏怏,聚攏到老師身邊,等待家長的到來。
若是大晴天,溫度上升,頑皮的男孩肩上必定架著脫下的衣服,一邊跑向爺爺奶奶,一邊凌空將衣服拋過去。爺爺奶奶們也會及時伸出雙手,精準無誤地接過來。
家長們接到孩子,第一個動作,一定是拿過孩子的書包。我那天第一次接孫女,拿過書包,掂掂分量,有三四公斤。家長不易,孩子也不易啊!
有個寶媽引起我的注意,她每天騎著電瓶車,帶著一個小點的孩子過來,再接上放學的大孩子,兩個孩子一前一后,媽媽坐在中間,一家三口,高高興興地穿過人群。
這天下著毛毛雨,那位寶媽過來了,孩子縮在擋風的車衣里。電瓶車停下來,小男孩忽然冒岀頭,吵著要坐后面,讓哥哥坐前面。那哥哥模樣的小學生只好蜷起身體,鉆進媽媽的懷里。斜風細雨,電瓶車迤邐而去,就這樣風雨無阻,走過一年四季。
還見到一個有趣的情形。一位寶媽騎著電瓶車過來了,恰好她孩子的班級也解散了。遠遠地,那寶媽伸手高喊:“小李!李嘉軒!”見孩子沒回應,又高喊數聲。
奇怪了,離得不遠,一位瘦高個子的老奶奶也高聲喊道:“李嘉軒!李嘉軒!”我好奇地看過去,只見一個瘦小的男孩奔向那位寶媽,一個女孩奔向那位老奶奶,女孩扎著兩條麻花辮,乖巧可人。
明白了,同名不同人。
我接上孫女,開車往回走,把剛剛這個有趣的事情說了一遍。孫女也笑了,說:“不奇怪呀,我們班上也有兩個同名的,都叫劉夢軒。老師喊劉夢軒,兩個人同時回答,同學們樂得大笑。沒辦法,只好將其中一個劉夢軒調到另一個班級。”
“軒”字的意思是敞亮、優雅、高尚,寓意前程遠大,為人豁達。
老家有句俗語:“一代巴一代。”小小讀書郎,牽動著社會,也牽動了無數家庭,多少人為之奔波,為之操勞。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