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授權的媒體、網(wǎng)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一代文學大師汪曾祺離世已有二十余年,但他的作品依然活在人們心中,而且大有越來越旺、歷久彌香之勢。近幾年他的全集出版、分類作品再選編以及眾多“汪迷”讀書活動等等,百花涌動,絡繹不絕,就是一種佐證。
他的作品為什么會有如此氣象?我想最為突出的原因是,他的作品堅持為善良的心靈禮贊。
我們捧讀汪先生作品,都會為其貫穿主題的純美善良意境所感懷,也難以釋懷。他的小說從《受戒》《大淖記事》到《歲寒三友》,都是如此。在《受戒》里,他所塑造的明子和小英子擁有天然童真的善良本性,淋漓盡致的純真愛意直達讀者的心底;有代表作之稱的《大淖記事》更是把善良本性放置于文眼上,展現(xiàn)了巧云、十一子在那個年代雖擺脫不了苦難命運,但仍有著善良本色,謳歌了人性大愛之美,令人讀后慨然贊嘆。他的散文《跑警報》《名優(yōu)逸事》《葡萄月令》等等充滿著生活情趣,而其背后所支撐所傳遞的也是善良本性。“童眼看世界”,這既契合又填充了今日人們心間所困惑所期待所尋覓的情牽意緒,我想這是汪先生作品廣受喜愛、依然紅火的主要原因。
汪先生的作品之所以有這種“文氣”,我想一方面歸功于他個人生活體驗的沉淀。從他七十七年漫長而又短暫的人生履歷中可以看出,雖然有波折,但總體趨向順暢平和。他一九二○年出生在相對繁榮的大運河驛站高郵,少兒上私塾,后讀初中高中,又上大學,游走上海、北京等,這在那個年代是眾多人可望而不可求的。特別是兒時尚好的家境、地域環(huán)境,給他留下的都是美好的記憶,他所接觸的也大都是包裹著善意的東西,這些氤氳了他的啟蒙,普惠了他的率性,也在他心中播下了善良的種子,以至存有“人本善”的思維取向;另一方面是受老師言傳身教的誘導啟迪,孕育了他為善良而歌的土壤。他在散文《師恩母愛》一文中記述了當年王文英老師教唱兒歌的情景:“劇情很簡單,音樂曲調(diào)也很簡單,但是感情卻很豐富,麻雀母女之情,小孩的善良仁愛,都在小朋友的心靈中留下深刻長久的影響。”沈從文老師對他的影響更是巨大,不僅為他傳授了寫作技法,而且其作品所追尋的善良純潔意境也深深影響著汪先生的寫作,還有沈先生天真善良的為人為事態(tài)度,都影響著汪先生的文筆和行事風格。汪先生在《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lián)大》一文中說:“沈先生談及的這些人有共同特點。一是都對工作、對學問熱愛到了癡迷的程度;二是為人天真倒像一個孩子,對生活充滿興趣,不管在什么環(huán)境下永遠不消沉沮喪,無心機,少俗慮。這些人的氣質(zhì)也正是沈先生的氣質(zhì)。”
此外,西方文學也為汪先生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汪先生所喜愛的屠格涅夫、阿索林、伍爾芙等著名作家,大都倡導和踐行表現(xiàn)人性善良的主題,這對汪先生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以一個獵人的視角,描寫了鄉(xiāng)村山川風貌、生活習俗和勞動人民的酸甜苦辣,既充滿對勞動人民的同情,也謳歌勞動人民的智慧、淳樸和善良。汪先生在《我的創(chuàng)作生涯》一文中說,他一九三八年去鄉(xiāng)下避難,只帶了兩本書:“一本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一本《沈從文選集》,我就反反復復地看這兩本書,這兩本書對我后來的寫作,影響極大。”
“我想把生活中美好的東西、真實的東西,人的美、人的詩意告訴別人,使人們的心得到滋潤,從而提高對生活的信念。”(《要有益于世道人心》)這應是汪先生堅持為善良的心靈禮贊的初衷和追尋所在,也是今日人們所需學習吸納的。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