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2022年7月,我有幸參加了科學家傳記和合肥科技創新主題創作。
經過大家辛苦采訪,精心撰寫,《創新合肥:科學家的故事》已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突出以報告文學的形式,展現合肥這座“養人之城”的溫情,生動講述科學家精神和背后的故事。其中,收有我的四篇:《陳乾旺:在學科交叉中發展新材料》《崔華:點亮化學之光》《梁樑:照亮“黑箱”的博弈之光》《單革:非編碼RNA信息的聆聽者》。看到自己的文章被科學家本人認可,變成鉛字,作為一個文字工作者,還有什么比這更幸福呢?
現在回想自己參與這個創作活動的過程,依然感受深刻,激動不已。接到采寫任務,正是合肥最熱的時候,這座科創之都,它的發展得益于科技創新,這其中凝聚著眾多科學家的貢獻和心血,他們在科研方面的卓越創新,成為合肥乃至全省不同產業發展的引擎。想到能夠和自己敬仰已久的科學家零距離親密接觸,我感到開心又光榮。根據設想,采訪將包括科學家的人生經歷、科學研究的歷程、重大研究成果的取得等,重點是科學家在科研和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以及團隊相關故事,用故事來體現科學家高尚的家國情懷、嚴謹的治學精神。但正如我事先所擔心的那樣,一開始的溝通并不順利。
科學家們淡泊名利,惜時如金,特別是都承擔著國家重大課題,根本分不出時間。所以,落實采訪并不容易。然而,一旦走近,頓感科學家們藹然可親,他們處處表現出為人著想和對他人的尊重,讓人如沐春風,倍感親切。因為樓宇空調在維修,陳乾旺教授把桌上的電扇對著我扇涼,不時給我遞來餐巾紙擦汗。兩個多小時過去了,他的白襯衫已經汗濕,還不忘囑咐隨后接受采訪的博士生,把有風的椅子讓給我坐;梁樑教授怕我找不到位置,安排學生在樓下迎接;單革教授用磁帶作比,深入淺出地講解非編碼RNA的原理,遇到專業名詞,他就起身寫在墻上的白板上,或者直接在我的采訪本上寫好。
還有崔華教授,已經病了半年,體力虛弱,但她還是帶病工作。我去采訪她的那天上午,她早早打開空調等候。肩椎病不能吹風著涼,她就裹著圍巾;頭和肩不能向下低太久,她就忍痛坐在電腦前,用PPT演示她的研究課題。崔華教授是四川省安縣人,坐落于山環水抱的安昌河畔的故鄉讓她心心相念。2008年“5·12”汶川地震時,我是救災處長,當夜從上海鐵路局協調10節平板車廂運送8臺挖掘機,就是緊急運往綿陽。后來運往災區的藥品、棉被、帳篷等援救物資,終點站都是綿陽,這段經歷拉近了我們的心理距離。她用“沒有比分析化學家更純凈的水”,沏了冰山雪菊,那茶瑩紅透明,純凈如玉。當我請她談談她的父母、家庭以及成長經歷時,她爽朗地說:“那可是個人隱私,但我可以告訴你!”
科技稿件有獨特性。在寫作中,我十分注意筆下不要有夸大和溢美之詞,因為這樣會引起其他人反感,對學者本人也不利。稿子寫好,科學家們不僅字斟句酌地修改,還發給課題組成員和外地學者把關,一絲不茍。我充分尊重科學家們的意見,數易其稿,一直修改到他們滿意為止。
本來我覺得,有些內容,雖是科學家以前的研究,不是他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但讀者會感興趣,那些故事會吸引讀者,增加文章趣味。但科學家堅持認為不必寫,我也就忍痛刪掉;對于有關專業段落,我覺得太板實,讀者看不懂,讀著也累,也認真作疏簡處理,來來回回,科學家最終也尊重我的刪繁就簡。
“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在采訪中,我時時被科學家們忘我奉獻的精神所感動。他們的辦公室緊挨著實驗室,即使是春節等節假日,他們大部分時間也都待在實驗室里,幾十年如一日,踐行科研報國初心,以勇于探索、敢于超越的創新精神不斷突破科技藩籬,以敢于涉險、敢啃骨頭、不懼阻力的奮斗精神,投身于艱苦卓絕的科研工作。生動講好科學家故事,挖掘科學家精神的時代價值,是為時代樹立榜樣、堅定時代擔當的重要一環。科學家精神就像一首激昂的交響樂,在我心中奏響,涵泳著,綿綿地滋生力量,歷久彌新。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