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小時候,村里土磚瓦房是富裕人家的標志,而我家是幾間茅草屋。到了寒冬,田野和池塘里結了厚厚的冰,成了孩子們嬉戲追逐的樂園。我家的屋檐也會結出長長的冰溜子,成了孩子們愛吃的“冰糖葫蘆”。母親看著看著,心酸的眼淚就掉了下來。她心里明白,這日子不管怎么苦,也要堅強地過下去。她和父親一起,依靠勤勞的雙手掙工分,為的就是不讓孩子們挨餓,同時還要送我上學讀書。那時,蓋上瓦房是母親的夢想。
責任田承包到戶后,我家分得了幾畝田地,除了種水稻,還種油菜和棉花,成熟后賣給供銷社,供我上中學。這時,母親的愿望,是讓我早日考上大學跳出農門。后來,農村也開始興辦鄉鎮企業,水泥廠、燒磚瓦輪窯,還有家庭手工制刷、制繩、制作塑料袋等紛紛興起。我家在村子最早辦起制繩手工廠。母親有一套制繩的精巧工藝,她制的繩子成了搶手貨,訂單不斷。后來,母親不滿足家里制繩,讓妹妹去浙江學習制刷技術,很快妹妹成為了村里小有名氣的制刷師傅,于是我家又辦起了制刷廠。我在大學的四年里,生活費用全部來源于自家的制刷廠收入,我也買了一臺當時堪稱奢侈品的收錄機。大學畢業,我分配到家鄉的縣建行工作,家里的經濟條件有了很大的改觀,蓋起了幾間寬敞的青磚大瓦房。母親的愿望實現了。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里辦制刷廠的也多了起來,形成了規模化。我家辦的制刷廠小有名氣,周圍村莊的推銷員爭著拿合同來我家加工。父親不僅忙著家里的生意,還為村里缺資金的人家奔走牽線搭橋,幫助他們解決燃眉之急。后來,他們的貨款也存到了縣建行,記得我每年的攬儲任務,被村里的幾個大戶幫忙完成了。他們至今還沒有忘記建行當年給解決困難的往事。父親因病去世已經多年了,新農村建設讓村民生活變得越來越好,普遍蓋起了樓房,當年的土路也變成了寬闊的水泥馬路,家家戶戶還通了網絡、自來水,用上了液化氣。近幾年,鄉村振興,土地流轉,村里的大片農田也被承包大戶承包。到了春天,滿眼望去盡是金黃色的油菜花,這里又成為了城里人喜愛的旅游景點。老人們有的進了城,有的進了養老院,到了春節,又聚在一起談笑風生。
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步伐加快,村里的一些年輕人看到了鄉村發展的無限潛力,紛紛從城市里回歸,正規劃著各自的發展方向,相信新時代農民的日子會越來越美好。母親也和村里很多的大伯、大媽們一樣,幸福地安度晚年,母親的新愿望也正在實現。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