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每到一個城市,我都要去看博物館,比之金銀玉器、精巧鐘表、奢華家具,我更喜歡看民間藝人塑造的陶像,這些小陶像并不像兵馬俑那樣威武肅穆,而是活靈活現地表現出老百姓的真實情緒。
在成都博物館,像我一樣一邊看,一邊忍俊不禁的觀眾不在少數。陶俑臉上自在肆意的笑容,都會融化我們心中的焦慮。塑造陶俑的藝術家,生活在東漢時期,他們下手雕塑前,顯然找到了民間真實的“模特”,這些模特,有可能是他們的鄰居、家人、親友,陶塑藝人對他們的個性了如指掌,這才會捕捉他們的笑紋、動作與情緒,快速捏塑出巴蜀人民“樂觀笑容永不敗”的精神世界。
成都博物館里名氣最大的俳優陶俑,當屬一只擊鼓陶俑,它從金堂李家梁子漢墓出土后,來到這里。陶俑腆著大肚子,坐在一個圓形坐墊上,頭戴巾帽,上身袒露,聳肩,吐舌頭,笑眉笑眼,三條抬頭紋都蕩漾著說不出的笑意,他右手虛握拳,左手執一面小鼓,似乎下一秒就要擊鼓起舞。他右腳蹬踢,左腳蜷曲,仰面大笑,其表情和體態,就像大地上的赤子一樣無憂無慮,他的精神世界像大肚彌勒佛一樣能容天下事,他穿著勞動者的粗布褲子,赤著腳,依仗一面小鼓,隨時能抵達四川人的快活境界:“今兒巴適得板。”
另一座舞蹈陶俑也很有意思,這是一座從成都六一一所漢墓出土的女陶俑。頭扎發髻后包著頭巾,左右各插著兩朵大菊花,她細眉淡眼,倒是襯得合不攏的嘴巴更為醒目。跳舞,總要大開大合,使上十分勁兒吧?不,她身穿袍子,左手插兜,右手籠袖,隨便出手甩一甩,看上去并不在參與隆重表演,而是在篝火晚會上,與一大堆親朋圍著圓圈,跺腳起舞,大喊“嘿喲,嘿喲……”
還有一尊陶匍匐俑,更令人發噱,這是在成都鳳凰山漢墓出土的陶俑,他頭戴圓帽,俯臥,撅著屁股,雙手張開比肩寬,整個背部曲線妖嬈。陶俑的臉向觀眾的方向微微瞥來,帶著一絲小伎倆得逞的笑意。他很明顯是在向誰下拜,有可能是向父母認錯,也有可能是為了平息夫人的怒氣,然而,他并沒有啥自尊心受損的怒氣,相反,他明白,“該匍匐時要匍匐”,這不是因為畏懼,而是因為舍不得對面那人真動怒、真生氣。此刻,他偷瞄的眼神,臉上掩飾不住的微微笑意,都可讓1800多年后的觀眾明白,他生活在一個和睦的家庭,對面佯裝生氣的家人也不會真的對他窮追猛打,他此次過關很容易。
每一次遭遇生活中貌似難過的坎兒時,我都會把手機里儲存的陶俑照片請出來,看一看,想一想:同樣面對生活中的考驗,我當以什么樣的神情來面對。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