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紅樓夢》里的人物,有年齡嗎?
首先,你不能說沒有。
例如,第二回在賈雨村與冷子興對話之前,先就交待:“如今如海已五十。”又說:“只嫡妻賈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今方五歲。”后來在冷子興演說榮國府的過程中,不僅披露寶玉“如今長了十一歲”,順帶透露:“這位珍爺也生了一個兒子,今年才十六歲,名叫賈蓉。”“若問那赦老爺,也有一子,名叫賈璉,今已二十多歲了。”書中就連賈敷、賈珠死時多大,也都不含糊;第三回借黛玉口:“在家時記得母親常說,這位哥哥比我大一歲。”說出了寶、黛的年齡差別。接下來兩人初見,寶玉詢問“妹妹幾歲了?”作者卻只是“一一答應”了事,沒有給出準確的答復。同一章里寫黛玉帶來的兩人,其年齡一略一詳,只說王嬤嬤極老,多老了,不清楚。說小丫頭雪雁“甚小”之前,卻明確告知她為“十歲”。三十三回“不肖種種大承笞撻”王夫人哭訴:“我如今已五十歲的人。”后四十回里,寫“薛文起悔娶河東吼”,有一段背景材料:“原來這夏家小姐今年年方十七。”寫“史太君壽終歸地府”時,賈母回顧自己一生,說了句:“我到你們家已經六十多年了。”讀者肯定還會在某些章節里,找到另外一些人的年齡記述,但有年齡的人物,在書中所占比例顯然甚少,然而少歸少,還不至于是一本湖涂賬。
同時,你也不能說有。
試問:誰能說清楚寶玉出場和出家的歲數?誰能知道寶釵進京待選和完婚的芳齡?誰能曉得黛玉離開蘇州和離開人世時是多大了?曹雪芹雖然在不同場合給出王夫人與薛姨媽的年齡,然而說來也巧,都是五十歲,因此,這姐妹二人的年齡,未必準確無誤,至于賈母回顧到賈家六十多年了,是高鶚(或無名氏)估計或推導出來的,大差不差罷了。在人物的年齡問題上,不僅寶、釵、黛,書中眾多的人物,曹雪芹或者蜻蜓點水,或者顧此失彼,或者干脆避而不談,他讓筆下的人物,從文字里走進讀者的目光,讓他(她)們有血有肉,讓他(她)們談笑風生,至于年齡,對不起,看官自己判斷吧。
年齡沒有詳細挑明,不等于年齡可以忽略不計,畢竟,時間是不可窮盡而又無可擺脫的存在。一個人的年齡,是他生命的時間刻度。畢竟這是常識。
曹雪芹違背常識了嗎?竊以為,《紅樓夢》里的人物,既在“紅樓”里穿行,同時也在“夢”里存在,因此,我們很難找到一把既適合“紅樓”(真實的世界)又適合“夢”(虛幻的世界)的通用時間尺度,來確認每個人的具體年齡。也就是說,作者有時不能或者不愿給出筆下人物的世俗年齡,但那些人物是鮮活的,讀者在閱讀過程,完全可以一一悟出他(她)們的藝術年齡,至少是老、是中、是青?還是可以了然于心的吧。
有評論家認為:在長篇小說中,世俗年齡與藝術年齡是既有關聯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世俗年齡存在于作為時序的時間里,而藝術的年齡存在于無時間的時間里。以寶玉為例,他絕對不是新版電視《紅樓夢》導演說的9歲出場,更不是選秀時18歲的可笑規定,決不是!可以肯定的是,寶玉等人的藝術年齡,在讀者心目中一旦確立,他就再也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有一回寶玉見了大家說:“都長大了。”其實那群少男少女(包括寶玉自己)誰也沒長大。穿插在具體章節里時間順序和時間距離,力量是微乎其微的,“都長大了”,跟都沒長,原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寶玉初見林黛玉,到跟薛寶釵“成大禮”這些都發生在賈府里,在賈府里的寶玉,不能不長大呀!可我們千萬不要記了,他來自大荒山無稽崖青峰埂下,又出入太虛幻境,那是一個沒有時間的世界,賈府里的寶玉,與太虛幻境里的寶玉,是同一個人,同一個藝術形象,而不是一身兩體的怪物。作為一個藝術形象,他活在讀者的心目里。是無數讀者,讓他獲得外在于時間的可能性——在電影或電視劇中扮演寶玉的演員,會老,可是寶玉本身,不會老。
這種現象,在小說里比比皆是。比如魯迅筆下的阿Q,阿Q只要一根辮了就行了,阿Q所有的行狀,說它發生在某一天,行。說它散布于一個世紀,也行。因此,對阿Q來說,年齡似乎是可有可無的。
無論是對于人類社會,或是對于藝術世界,能夠最終把一切的希望與欲望、努力與掙扎,都消解掉,達到“白茫茫大地真干凈”藝術效果的,唯有時間,這是無庸置疑的。然而這個“時間”,不是此時也不是彼時,不是今年也不是明年,它是個無限大,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面對無限大,一部偉大藝術作品里人物的年齡,怎么樣才算準確無誤?又如何才能落到實處?
記不清是哪位評論家說過: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時間哲學和時間體驗。曹雪芹更是把時間哲學與時間體驗,玩得滴溜溜轉,他不僅反復提示“無朝代年紀可考”,更是小心翼翼地將“真事”隱去,這些“真事”當中,包括了時間流程和時間間隔。在高明的小說家那里,時間可以陷入,也可以懸置,更可以在細枝末節上讓時間流動,從而在總體上,卻讓時間具有彈性——這就是藝術,這就是藝術家的魅力所在。
前些年看過兩部叫《紅樓夢》的電視劇,總覺得在演員的取舍上,王扶林比李少紅,高明得多了。前者注重的是“神似”,避開年齡這個迷魂陣,而后者,卻在“年齡”上耍弄小聰明。在確立演員由小換大的分水嶺之時,后者居然沾沾自喜地對媒體說“曹雪芹都給我們留下了空間和伏筆。”一副曹雪芹解人與傳人的口氣,既然這般心領神會,又怎么能讓賈母與王夫人這對婆媳,形同妯娌,賈政與寶玉這對父子,儼然祖孫?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