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秋暮冬初,溫暖如春,我隨愛人去涇縣會友。到達涇縣的第二天,在友人的陪同下,我們一行前往查濟游玩。查濟在皖南涇縣,距離縣城,朋友說五十多公里,百度上說六十公里,不管多遠,總之,驅車都要一個多小時。朋友是愛人的朋友,權當是我的朋友吧。朋友是涇縣本地人,查濟對他們來說已是尋常之地,對于我這樣遠道而來的外地人,卻是充滿了無限的向往和神秘的想象。
在導游的引領下,我們從入口踏進了查濟臨許河的古街道,也是游玩的主街道。街道不寬,中間鋪著二十厘米寬,約一米長的長條石,早已被無以計數的腳踩踏得溜光锃亮,凹凸不平,真實地記錄著它古老的印跡和年代的久遠。據說中間的條石是官道,是給官家走的,條石兩旁是給隨行和平民百姓通行的,所以鋪滿不規則的碎石,稱為民道。其實,查濟的每一個巷道都是如此。
導游說游查濟七分聽,三分看。她說查濟四面環山,村落沿三溪而建,以元、明、清三代古民居為主,是國家4A級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目前保存完整的最大古建筑群。古代的查濟有一百零八座祠堂,一百零八座廟宇,一百零八座橋梁,現完整保存下來的祠堂有三十座,廟宇有四座,橋梁有四十余座。村外有鐘秀、石門、巴山、平岑四門;有如松、青山、巴山三塔;村內有岑溪、許溪、石溪,三條小溪呈“川”字穿村而過。因此有“十里查村九里煙,三溪匯流萬戶間,寺廟亭臺塔影下,小橋流水杏花天”之說。
行不多遠,導游說前面是座財神橋,查濟人常說“財神橋上走一走,榮華富貴年年有”,問我們要不要走一走,我們笑著搖搖頭,沒有當真上去走一走。查濟的道路沿河水而建,路隨水轉,曲折迂回,綿延數十里,道路兩旁錯落分布著不規則的古民居,高低起伏,疏朗有致,灰墻黑瓦,翹角飛檐,鱗次櫛比的馬頭墻更顯悠久滄桑。我們去的清早正好下了一場綿綿小雨,現在風靜雨止,天空灰陰陰的漾滿氤氳之氣,使村落更顯古樸典雅,沉靜如稚子。
河水從村外的山腳下一路叮咚歡唱,潺潺流淌而來的泉水,清澈明凈,連綿不絕。導游說,家家門前有清泉,是查濟的一大特色,人人在家門口的跳石板上就可以浣洗。但因數月干旱少雨,河水明顯低淺,有些地方甚至露出了河床。導游說往年雨水充沛,河水充盈,蜿蜒曲折的許溪河像一條懸掛在古老村舍的銀鏈,熠熠閃光,很是好看。
確實,水是晶瑩靈動,柔美纏綿之物,世間所有的風景因有了水,才更加嫵媚動人,生機盎然。雖然河水不太充盈,但一路上也是潺潺不絕,細流綿延,像一首悅耳動聽的輕音樂,倒成了我們游走的背景樂。我想,查濟的老祖先查文熙定是位明智之大儒,將家族安落在這山環水繞,風景優美,氣候宜人的豐饒之地,使家族得以生息繁衍,族茂人旺,人才輩出,繼而更為民風淳樸,安靜祥和。因此,明朝有位詩人感嘆說:“武陵深處是誰家,隔河兩岸共一查。”
緊跟導游的腳步步步深入,不見車馬喧,但聞雞犬鳴,人在畫中走,畫隨人流轉。那份古樸,那份滄桑,那份寧靜,那份安詳,那份如詩如畫般的小橋流水,悠長深遠的巷道村舍,曲折蜿蜒的溪河,石橋下浣洗的村人,讓我恍惚踏入了世外桃源,迷醉如癡。我們去時不是雙休,也不是旅游的旺季,只有稀稀落落的游人,甚是安靜,倒是正合了我的心意。若是人聲喧鬧,破環了它的古雅意境,反倒不美了。
導游說查濟的古建筑不僅豐富,而且多為精品,從元至清,門類眾多,有村門、寶塔、牌坊、廟宇、社壇、祠堂、古橋、民居、古井、惜紙爐等等,如同走進古建筑博物館。寶公祠、洪公祠、二甲祠、愛日堂、翔義堂、懷素堂、承美堂、紅樓橋、德公廳屋均為其中的代表,這些古建筑三雕精美,花磚更乃地域獨特的建筑裝飾材料。尤其寶公祠是目前留存下來的最大的祠堂,高大宏偉,結構精致。飛檐木雕,柱礎石雕和門頭上的磚雕,無論是人物、鳥獸、山水、花卉,皆栩栩如生,無不驕傲地展示出先人的智慧和匠人精神。
查濟的古意處處可覓,不僅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也吸引了全國各地的畫家和美術生。在查濟隨處可見正在寫生繪畫的學子,他們在精心描繪查濟的石橋、流水、角樓、飛檐、屋舍民居,殊不知,他們自己也成了查濟的一道獨特的風景。他們將查濟描繪在宣紙上,查濟也成就了他們的夢想。
紅樓橋據說是查濟的網紅橋,又名一簾幽夢,因繁盛茂密的藤蘿似一道簾子一樣,從橋上垂掛下來而得名。紅樓橋也好,一簾幽夢也好,都是朦朧而詩意的,蘊含著一種說不盡的意味和美好。導游說,春天的時候藤蘿新發的葉子翠綠欲滴,像一座碧玉橋橫架在河上,非常好看。其實,現在的葉子雖然有的枯了,有的開始凋謝,也是別有一番意境,讓石橋更顯古雅和詩意。
查濟之行,因時間倉促,游得匆忙,看得粗糙,來不及去細細觀賞每一處古老的建筑,別樣的風景,若按我的喜好,必游它個三兩天才算盡興。雖如此,我還是感受到了它的深深古意和悠遠深邃,滄桑而不失精美,巧妙又不失意境。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