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去年七月末的一天,老板突然來電話,要我立即準備飛一趟廣西南寧。
到南京機場拿到登機牌后很是失望:原來又不是靠舷窗的座位!飛機也坐過好多次了,但坐在靠舷窗的座位上沒有幾次,不是在中間,就是在過道邊,有兩次坐在舷窗邊,卻沒有帶相機。
這次我終于帶了單反相機,卻不能發揮它的作用,想想心里很窩火。轉念一想,要是鄰座好說話,調換一下座位也未可知。于是,背著相機上了飛機,找到了自己的座位后,把相機包放在膝蓋上——這樣做,是給鄰座的人看的,讓他好知道我是一個搞攝影的,說不定他還會主動換座位呢。
待飛機起飛后,我裝作看舷窗外的風景,仔細端詳了坐在我身邊,確切說是坐在舷窗邊的人,他看上去有40多歲,皮膚黝黑,胡子估摸也好幾天沒有刮了,穿了一件滿是汗味的灰色短袖衫,上面還能看到好多一點一點的水泥漿,他正專注地望著窗外。我看他看的很投入,便打消了換座位的想法,心想,算了吧,下次乘飛機再拍吧。
于是,我站起來把相機包放在行李架上,不小心,相機包碰到他頭上了,我慌忙說對不起,他隨口應了一聲“沒關系”,拍拍我的包問我說“你是照相的?”我回答說是,他接著說,看這云彩多漂亮,有的像奇峰怪石,有的像各種各樣的動物,你怎么不拍幾張?我指指舷窗,他立即心領神會,馬上站起來說,我們換個座位吧。我說,那怎么好意思。他說,沒關系的,我天天在半天空里看藍天白云。
聽他這么一說,我也就不客氣了,我們就這樣換了座位。在飛機上拍了很多照片后,我們聊了起來。我才知道,他是南寧人,在南京打工,已經好幾年沒有回去了,這次是父親生重病趕回去看看,還是第一次坐飛機。末了,他淡淡地對我說,這幾年在外做泥瓦工,工資確實蠻高的,但也很吃苦,起早摸黑,登高爬低,雖然掙了幾個錢,但還有一家老小要養活,要不是父親病重,絕對舍不得坐飛機的——要一千多塊呢。
他還調侃地對我說,他經常在幾十層的高樓上干活,是不是跟坐飛機差不多啊。得知我第一次去南寧,他熱情地介紹南寧的風景名勝、特色小吃,并告訴我怎么乘車去我要去的地方……
下了飛機,我們各自匆匆忙忙地隨著人流涌到出口,他那寬厚的背影,還有那濺滿水泥漿的灰色短袖衫一閃眼就淹沒在人群中了。
那次的偶遇快過去一年了,但我時常會想起我偶遇的這個人,我不知道他的名和姓,甚至已忘記了他的模樣,但那次的偶遇,卻見證著溫馨、樸實和真摯,也賦予了偶遇獨具的魅力。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