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合肥風雅往事》是我的“品讀合肥”系列叢書的第三本,和前兩本書《合肥這座城》《漫步合肥街巷》一樣,《合肥風雅往事》依然圍繞著合肥這座城市,只不過它的著重點是寫一些與合肥地域文化有關的事情,還有一些文化人的故事,從清末到現在,時間跨度一百多年。
幾年前開始整理和寫作家族文獻資料和記憶,讓我有機會接觸到一些久遠的人和事,在《秋毫露滴明光珠》編寫完成后,漸漸地,我的關注點就從家族中出來了,與我們家族有過交往和聯系的文化名家,他們的經歷和故事,引發我的興趣。通過不斷地探尋和研究,很多星星點點的東西連成了線,進而連成比較密集的一片,于是就有了一篇篇相關的文章。而且這種點與線的發散和擴大還在繼續,讓我漸漸沉入其中。我想,未來的日子,應該還會有新的發現和收獲。
《合肥風雅往事》第一部分是清末、民國時期的合肥文人軼事,盡管有些人去世的時間要晚一些,但他們的主要事跡和成就還是在早期。因為有家族記憶的支撐,一些人物可以說是自然而然地就出現了,如同一個越來越亮的射燈,讓更多處于灰暗中的人和事漸漸清晰明亮起來,這真是一個神奇的過程。
從南洋勸業會書法最高獎章得主劉訪渠說起,他為其師沈石翁所編的《沈石翁臨稧敘書譜合冊》,他與吳昌碩、繆荃孫、李審言等當時國內一流文化名人的交往等,既是一個人的故事,也是合肥這座城市的文化及文化交流的故事。張子開先生、張琴襄先生等,都是合肥名震一時的文化大家;沈曾邁先生、江伯瑟先生等,都是名聲在外的儒雅之人,他們的人生充滿傳奇,也讓人唏噓不已。
《合肥風雅往事》第二部分是現當代合肥文化人的一個寫真集,其中不僅僅有合肥本籍文化大家,也有客籍的文化名流,他們大多與我的父親有著或多或少的交集,因此寫起來會有一些相對獨特的視角和細節。而我也由于有過一些接觸和長期關注,能夠將自己的一些認知和感受融進寫作中,讓人物和事件更為立體和充實。
《合肥風雅往事》第三部分主要是寫我曾經參與編纂和撰寫的一些書:《閱讀合肥》《五虎出列》《以書的名義聚會》(4種)“合肥文字”系列的《我們的莎士比亞》《記憶之中的定格》《合肥的小街小巷》《文字是一種紀念》,以及一本沒有印出來的書——《我們家里的故事》,最后一篇文章是《那些寫合肥的書》,是羅列也是回想,對于合肥來說,這一本本書,不但是一份份資料,還是一個個文化人的心血和情懷。當然,盡管我盡力在回想和尋找,但一定還是漏了不少相關的圖書,好在還有機會,讓這篇文章逐步完善起來。
因為寫了一些書,自然會牽涉到不少文化人,所以,還是以書的名義去寫有關圖書的那些人和事,這倒也挺符合我的身份:一個一輩子與圖書打交道的人。
《合肥風雅往事》一共有37篇文章(有3篇文章合并在一起),其中9篇文章是前幾年所寫,其余28篇都是2021年寫出來的。最高峰是3月,一個月寫了17篇,有時候幾乎是一天一篇,高強度的寫作,讓我很有壓力的同時,也有一種意趣盎然的感覺,同時對于“風雅”的理解也逐步清晰明了。
在我看來,所謂“風雅”,指的是一些與文化有關的人和事,它與高貴典雅的關系并不是太大,但“風雅”的確有其鮮明的特質和氣場,并且不會隨著時代和環境的變化而改變。風雅是源于骨子里異乎尋常的那點氣質,是蒼白或者雜亂中的那點清亮,是滾滾紅塵或者喧囂市井中的那點凜然,是雍容富貴或者種種不堪時的淡然一笑。
風雅的事,風雅的人,構成一座城市的風雅。于城市而言,這種風雅或許不會是主色調,甚至會被忽視和排擠,但喧囂過去、塵埃落定,它會靜靜地在那里,讓世人詫異而難忘。因為它從不高聲,所以會在安靜時發現它悠悠的清音。
或許,《合肥風雅往事》這本書只是開始,當歲月安詳、市聲散去,更多的人會繼續記錄和講述那些風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