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每次從大姐家歸來,我都收獲滿滿。聽大姐承霓拉家常,聽她講父親、姊妹及孩子們的往事、趣事,其中有許多是我不知道的,談得高興時,能哈哈大笑。尤其和姐夫孟修談話時,更是興致濃濃。我和姐夫可以說既是親戚,又是書畫友,過從密,相知深。
我的姐夫孟修不嗜酒,更不喜煙,甚至茶也少飲,一生唯獨喜好的是讀書、寫畫。姐夫自幼習書,受過書寫毛筆字的嚴格訓練。參加工作后,“練字”的功夫也從來沒有斷過,他的鋼筆字好看、耐看是出了名的。父親生前常到他家小住,給他創造了學書畫的機會,使他愛書畫更甚,受益匪淺。
父親和我們之所以愛去大姐家,是因為其家庭和睦,老慈幼孝。姐夫、大姐治家新舊兼取,教育寬嚴結合。受家庭影響,四個子女自立自強,兒媳、女婿敦厚優秀,靠自身努力,他們皆有所學、有所長、有所為、有所成,且都喜愛書畫。到了他家,敘親情,談書畫,真是其樂融融。父親曾策劃、主持了他們的“家庭筆會”,每每親筆連綴,修改點評,并在一幅全家合作的畫上欣然題寫了“和合精神”四個大字。“和合精神”用來概括大姐家的家風,可以說是非常準確。姐夫無疑發揮了很好的引領作用,姐夫書畫上取得的成績也有賴于大姐和孩子們的全力支持。
退休以后,姐夫終于從“業余”學書,走上“專業”學習、研究書畫的道路,憑他扎實的童子功以及深厚的學養功底,遍臨名碑名帖,廣取博收,認真鉆研,加上平時練書積累的功力,理論加實踐,進步神速。他學書法,不是像別人為學書而學書,只注意點劃、結構等技術性問題,他要做更高的、有學術價值的鉆研,研究文字的來龍去脈,知其然且要知其所以然。最典型的是本世紀初那幾年,他抱著秦漢簡牘帛書不放,琢磨、練習,幾乎到了癡迷的程度。
到大姐家,有時姐夫也會把他一捆捆的作品搬出來,謙虛地請我“指教”。看到他那一沓沓疊得整整齊齊的作品和研究資料,真是洋洋大觀,令人目不暇接,更令人激動不已。古人有“廢紙千張”之說,看他寫過的紙,又何止千張萬張。姐夫的書法,正行草隸篆,五體俱能,且每種字體他都掌握得游刃有余,稔熟通透,書卷氣十足。看姐夫近年的作品蒼勁古樸,可謂筆墨老到,技進于道,人書俱老,堪稱一流矣。看我贊嘆有加,大姐說:“他寫起字來都不要命啦,該吃不吃,該睡不睡的,喊他吃飯多少遍,像沒聽到一樣,害得我熱了又熱。”我說:“姐夫這是廢寢忘食啦,沒有這種精神,全神貫注,哪能寫得這樣好的字和文章。”
姐夫為人認真踏實,不論在哪里,做什么,總是恪盡職守,不驕不躁;書畫方面,也一直是默默書寫、研究,低調散淡,從不張揚。他的書畫在市縣展覽,往往都是主辦方約的稿;省里的一些展覽,許多都是我從合肥直接送過去的。他說:“我寫字畫畫純是愛好,是受大爺(我的父親蕭龍士)的熏陶和影響,沒想成名成家,到老年更是自娛自樂。”看他做的一本本筆記,一筆一劃的書寫,應是何等的艱難,要下何等的功夫,但他還是完成了,其間辛苦,豈是“自娛自樂”這般輕松。我說這是一部著作,應該出版,他笑笑說,只是為自己學習用的。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書法源遠流長,想弄個明白,不容易。但是鉆進去了,就想弄個究竟,追根尋底,難以自拔;鉆進去了,又感到奧妙無窮,趣味無限。
一位耄耋老人,還有這樣一種自發自覺的擔當精神,真是難能可貴。研究書畫給他帶來了不少艱難困苦,也給他帶來了揮毫的樂趣,解惑的快感。在養神靜心、延年益壽的同時,他在書寫和研究兩個方面都取得了可觀的成就,令人敬佩。
無意成家自成家,有心栽花滿園花。姐夫幾十年來,漢唐碑帖遍習,各種書體皆擅,年近百歲,仍日日臨池不輟,余欽敬有加,祝更上層樓,健康長壽。這本書畫集,是姐夫勤奮努力的一個見證,也為《百壽堂書畫集》系列叢書又添新篇,誠可喜可賀也。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