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我退休快二十年了,去年收到工作單位頒發的紀念禮品時,不由哼唱起《當你老了》這首歌曲。
記得上小學時,我就對唱歌有興趣,而且我唱歌不走調,吐詞清楚,情感豐富,模仿力強。中學和大學時代我更是不折不扣的文藝骨干,經常上舞臺表演。1965年,我參加院文工團排演的歌劇《江姐》,扮演“華為”一角,和江姐對唱“青松林內紅旗揚”,迄今仍歷歷在目。我是英語老師,音樂是我的業余愛好。退休后,唱歌成了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內容。
忘不了,在去年的重陽節聚會上,我朗誦了“人生易老天難老”(《采桑子·重陽》),并高歌一曲《送別》,增添了節日氣氛,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忘不了,在前年歙縣深渡中學七五屆同學聚會時,我唱的《我們這一輩》引起了大家的共鳴,成了那次聚會的一大亮點;忘不了,在社居委的幫助下,我學會了錄制唱歌短視頻并發布到網上。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我錄唱歌曲超百首,獲得了很多人的點贊和關注。
忘不了,《多情的土地》讓我對當下生活更加珍惜,對生我養我的土地更加熱愛;《西沙,我可愛的家鄉》仿佛把我帶到了南海諸島旅游;《再見了,大別山》唱出老將軍們對老區戀戀不舍的心情,也讓我感同身受;《回延安》仿佛把我帶到了六年前去過的南泥灣。我用心唱好每一首歌,做到情真意切,聲情并茂,在歌唱中自得其樂,也讓聽者感到快樂!
我的演唱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和幫助,兒子特地為我購置了電子琴和話筒,遠在美國讀書的孫女也是我的忠實聽眾,他們的鼓勵和支持是我堅持歌唱的動力。當下,我決心以最好的心態,天天歌唱,讓歌聲和快樂永遠陪伴著我!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