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這是今年剛入夏時的事,但是一個多月過去了,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
那天,我去位于宣城市的一處工地,在員工食堂,猛然看到售飯的窗臺上方貼著一張紙條,上面是手寫的“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看著這紙條,我心里久久不平靜。返回的路上,腦海如放電影般呈現一樁樁往事。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那年隆冬,我與家鄉霍邱二百多名青年通過招工考試來到淮河北岸,參加修建阜陽至淮南鐵路。那個年代修建工程都是人拉肩扛,靠雙手賣力干活,挖基坑、上道砟、鋪鋼軌,勞動強度是可想而知的。工班長說:“此心安處,便是吾鄉。”然后帶著我們迎著朝霞去工地,背靠晚霞返駐地。后來鐵路通車了,淮河岸邊留下了我們永恒的記憶。我每次去淮南,都要到岸邊走一走,看一看。老班長說:“這是我們的又一個故鄉。”
我又想到那年響應組織號召,奔赴珠海參加西區高欄港的建設,那時改革的春風蕩漾,特區建設正如火如荼。我們在海邊安營扎寨,裹著海風食宿,隊長老向是一位富有經驗的筑路人,他每次點名、開會都要叮囑大家“既來之則安之”,安心干事,要把參加珠海特區建設作為一份自豪與榮耀,要把珠海當成自己的家鄉去努力搶工期保質量促發展。后來的第一個春節我們就是在這個“家鄉”過的,除夕那天把開山放炮作為迎接新年的禮炮,也奪得了一個個高效的生產業績,獲得了指揮部的表揚。多年后,我們曾經在珠海奮斗過的工友相聚,一談起當年的情景個個如數家珍,儼然是珠海的主人,一段往事、一片鄉情述之不盡。
十多年前,我又來到宜昌參加宜昌至萬州鐵路建設,在兩千多畝的宜昌東站工地,我們立地為家,五十多名工友從四面八方趕來,卸下行裝就心系工地,心聚一起,勁使一處。大橋迎著雪花提前開工,鋪軌在烈日酷暑下綿綿延伸,站房伴隨著勞動號子聲節節拔高,我們創造了優質快速,取得了多項第一,守好了宜萬鐵路東大門。2010年鐵路通車后,每年我手機里都接到地方朋友的信息,邀請我們“回家鄉來看看”。
幾年前,單位里舉辦企業文化節文藝演出,其中有一首是員工安保田老師創作的歌,叫《處處無家處處家》,他把親歷的酸辣苦甜融入字里行間,“一生漂泊,半世天涯”,情景交融,句句抵人心懷。我聽了多次,每次都熱淚盈眶,隨著音樂聲起眼前不停地浮現出輾轉一個個工地的情景。獨唱的員工田勝更是情入其中,聲淚俱下,觀眾們都含著淚報以久久的掌聲。我想,現在又逢七八月,又是一批大學生走上崗位的時刻,帶著希冀與熱情的一代新人要干出一番事業,實現夢想渴望,不也須臾離不開那種“此心安處,便是吾鄉”創業立業的定力嗎?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為從嶺南歸來的有情有義的歌女柔奴抒發的感慨,是詞的下闋。套用一下我們工程人也是恰當的:“工地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汗水香。試問工地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正游思慨然間,手機響了,宣城的那個工地項目經理發來信息:“經過八個月奮戰,工程提前投產了,項目部被評上了先進集體!”我合上手機,眼眶里涌滿了那“此心安處,便是吾鄉”的紙條與滾燙的濕水。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