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2005年,兒子從鄉下初中畢業,要到廬江中學讀高中。那時正興家長陪讀,我家也不例外,家屬放棄經營小照相館,在原一中附近的唐小圩租了一間房子,沒有廚房和衛生間,將就著住下來,很不方便。
我家弟兄多,白手起家,記得2005年我的月工資只有1200元左右,還沒有公積金。手頭也只有兩三萬塊錢,家屬就四處看房,最終在當時位置不看好的鮑井新村看上了一套只有84.3平方米的二居室,當時每平方米價1860元,算起來也要15萬多元,再加上簡裝也要5萬,總造價也要耗資20萬。
家屬東家借到西家,借了幾萬元,我在農行貸款9萬15年還清,湊齊了15萬元,于2006年3月26日交齊房款,緊接著又向親朋好友借了幾萬簡單裝潢,為了節省房租,2006年底就搬進新房,在這新房過了2007年春節。雖然房款絕大部分是貸款和借款,但總算在廬城有了自己的一個窩。更重要的是方便孩子上學讀書。
當時買下這套房子,每月要還747元的貸款,我每月工資還貸后下剩500元不到,小孩還要上高中,家中生活開支,人情往來都指望這點下剩的工資,家屬再省吃節用也不夠。
乍到城里,人生地不熟,家屬也找不到臨時工做,常常睡到半夜,我和家屬為手頭缺錢急醒了。后來家屬四處打聽,到玩具廠接一些計件零活,填充好或鉤翻一個小布娃僅幾分錢報酬,我們也不厭其煩地堅持做下去,晚上我和家屬經常忙到夜里12點,這樣苦扒苦掙,才度過了那段艱難歲月,也深感這套房子來之不易。
后來孩子上了大學,我也進了三中,工資年年漸漲,手頭才寬松了些。隨時形勢發展,廬城發展日新月異,許多環境美設施好的小區不斷涌現,這時家屬總想換個三居室,換個新環境。可我總覺得房子猶如自己的孩子,住久了有感情,總不支持她換房。
我這房子裝潢雖不豪華,卻很受用,兩個房間大,活動空間大,廚房衛生間也不小,陽臺比較寬敞,家屬在陽臺上養了許多花,按時澆灌養護,花香繚繞,滿屋飄香,人氣香氣和諧滿滿。
再說我這房子住了十六年,左鄰右舍都相處得很好,出門在外跟對門打一聲招呼,有什么事都有個照應,平時跟左右隔壁前后樓串門打牌聊天,其樂融融,怡然自得,好不愜意。十六年來,一家人身體健康,平平安安,工作順利,生活美滿,孩子在外闖蕩,風生水起。自認為這就是吉宅福地,何必另擇棲處。
從長遠看,我這多層二樓適合養老,待老時腿腳不靈便,二樓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許多老人都在尋求二樓住處,出入方便,也沒有一樓臟與潮濕的煩惱,我這二樓坐北朝南,前后間距大,南北通透,冬天陽臺有陽光,采光也不錯。雖然裝潢簡樸,但我喜歡樸實無華的居住風格。
俗話說“金家銀家不如自己的窮家”,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的草窩,還是自家的老房子舒服.
斯是陋室,我卻倍加珍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