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我素不愛蟬,它們實在太聒噪了!尤其是靜謐的午后,困倦思眠,它們卻雨一般嘶鳴,既無抑揚頓挫,亦不婉轉悠揚,單調如一條烈日下的市區主干道,聽得人躁氣翻涌。蒙耳猶聞,惱得人恨不能弄根長棍子,把它從樹上搗下來才解氣!張潮說“春聽鳥聲,夏聽蟬聲,秋聽蟲聲,冬聽雪聲……方不虛生此耳”,蟬聲廁身其間,所為者何?
直至那日,偶然間看到一個蟬破繭而出的小視頻。一只金黃油亮的蟬蛹,以細足緊緊鉤住一根竹枝,不一會,它的背部被撐開了一條黑色裂縫。緊跟著,一點嫩綠出現了,是蟬的頭部。然后,蟬的身子顫動著一點點一點點地從殼里緩緩掙出,出來一半時,它便昂著頭使勁往后仰,再仰。慢慢地,露出了三對纖細的爪子,其中兩對前爪敏捷地鉤住了蟬殼的最前端,身子迅速趴下;與此同時,尾巴也順利出殼了。最后,它奮力振翅,兩片羽翼纖長而輕薄,光射其上,幾乎是透明的,它的頭高高昂起,整個身姿就像芭蕾舞演員那般優雅舒展。這是實實在在的“金蟬脫殼”、破繭成蝶呀。掙脫舊殼,得以新生,這是多么不平凡的生命啊!那一刻的情景,深深地震撼了我。
想到蟬的一生何其隱忍而悲壯!于地下蟄伏數年,才有機會破土而出,這天空,這樹林,這人間,見之不易,可不得盡情贊美生命感恩上蒼?它們的生命又何其短暫,多則一月短則兩周,它們就要復歸地下,湮沒于黑暗和人世的陰影。它們怎能不珍惜這瞬息的生命?怎能不竭盡全力,以飽滿的激情、明亮的音色、整齊的節奏,將內心的情感抒發得淋漓盡致?它是在表達對仲夏的熱愛?還是在講訴自己悲壯的經歷?抑或是對這人間有著深深的不舍?
看蟬悟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蟬聲。“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虞世南的蟬聲。他身為重臣,頗得皇上賞識,自恃身端品正,便借蟬總結自己的人生,字里行間頗有幾分文人的清高自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李商隱一生坎坷,免不得牢騷滿腹,明則詠蟬,實則自鳴不平。而駱賓王身陷囹圄,獄中詠蟬,“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更多悲苦沉痛。“一殼空空紙樣輕,風前卻有許多聲。叫來叫去渾無事,叫到詩人白發生。”楊萬里聽蟬,驚覺時光如水,愁緒頓生……他們在聽蟬,寫蟬,雖各有比興,本質上都只是借蟬詠懷。詩言志,他們寫的都是自己的人生。
這些感懷其實都是干卿底事,蟬鳴是基因上的一根弦,它被生命延續的強烈愿望所撥響。那是一根能感知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的弦,它敏感敏銳,知吾生之須臾易逝,雄蟬便拼盡全力地鐘鼓樂之,以獲得愛情,以將生命的種子代代相傳。
若摁下人生的快進鍵,人與蟬,何其相似。悟道于此,人當活得更清明,更自覺,更輕松。刪繁就簡,接近本真,像蟬一樣感恩、珍惜,像蟬一樣竭盡全力為生命歌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