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少年時,家住湖岸。
夕陽西下,門前樹叢“紡織姑”吱呀吟唱,鄰居家二三少年結伴去湖里扳蝦。這時辰,河蝦喜游弋淺水覓食,最宜捕獲。
扳蝦工具很簡單,半米見方白紗布,四角拴在兩根交叉弓起的竹條前端,形成一微型別致的罾兜,罾兜上方系一石塊便于沉水。一段麻繩,一端系在罾上,一端拴在竹棍上作手把,便于起落小罾。
同伴一聲吆喝,扛起小罾、誘餌和蝦簍便走。誘餌有講究,有固定餌,或魚腸或雞腸或鴨腸,纏在小罾上方;還有隨投餌,是香油炒過的麥麩或米糠。
赤腳,光膀,肩扛小罾來到湖邊,四五步放一罾,每放一罾沉水,隨即撮一點兒麩糠投進其中。頓時,水面油星閃爍,微風里,縷縷麥糠香誘得浮游小魚直歡暢。
小罾全入水,倚湖邊麻石坐下,看蜻蜓在湖面競技表演,聽柳樹上蟬盡情歌唱。赤腳浸于水里,時不時有蝦須輕觸腳板,或者蝦在腳趾間輕啄,腳指猛一鉗,時而還能鉗住一只。
扳蝦,有時順帶一根釣桿,小蝦作餌,拖“翹嘴白”魚,手執釣桿不停地拖抖水中的釣餌,喜追活食的“翹嘴白”嘴大貪吃,攆著鉤猛咬,若釣線一顫,提桿一甩,空中瞬間劃過一條優美的弧線,魚兒便在釣桿上直蹦。若沒帶釣桿,伙伴們就競技“打水漂”,尋到薄潤的瓦片,使力恰到好處,擲出的瓦片猶似水面上跳動向前的音符。
約莫十多分鐘,估計小罾里來蝦了,于是起罾。手執罾桿向上提,快不得、慢不得,快了可能折斷罾弓,慢了蝦群跑了,得凝神貫注,一邊緩緩向上提罾,一邊注視罾里動靜。當罾兜即將出水,便加快提速,此時蝦群早已亂作一團。
青玉般剔透的蝦們,在罾兜里伸屈彈跳,弄得水星四濺,時有大個頭的會幸運地彈回湖里。此時,一手把持罾桿,一手操起紗布撈兜將蝦攬起,倒入竹篾蝦簍,置于水里養著。
小罾起落間,夕陽收進小罾里,天漸黑,便收罾回家。扳得多時,一個傍晚能扳到二三斤蝦。新鮮的蝦子,一時吃不完,或送鄰居,或曬干留著燒蘿卜。雪花紛飛時,黃泥炭火爐上干蝦燒蘿卜,成為延續夏天的佳肴。
扳蝦的夏天,臨湖親水,感知湖的恩澤、水的饋贈,讓少年時的我多了一份親近自然的品性。這潛移于心的感知、儲存在歲月里的快樂,也成為我敬畏自然的“基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