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李彬是我的朋友。他是一個有書法研究生學歷,有研究員職稱的書法老師。我問過他的書法成就之路,他就說了一個字:愛。
李彬出生在長江下游無為縣一個書香之家 ,父親是遠近聞名的中醫,母親是教師。在那個人人都羨慕吃公家飯的年代,父親的從醫之路卻直往基層走,先從蕪湖到了無為,最后干脆到了他老家的村,父親的愛心知道那里的鄉親們最需要他。他在當地創建了許多衛生室,培訓了一些叫做赤腳醫生的村醫。父親有行醫的祖傳秘笈,還有自己的一套手抄本醫書,包括《湯頭歌》《藥性賦》《瀕湖脈學》《傷寒論》等。這些用毛筆小楷、行書寫就的醫書,既是父親行醫的寶典,也是影響李彬最早學寫毛筆字的范本。
李彬六七歲的時候,經常看著父親給來診病的鄉親開中醫處方,這些藥方可以作為下一次看病調整藥方的依據,李彬喜歡父親寫的清秀的毛筆字,對父寫字的用筆布局也產生了興趣,亦或叫耳濡目染吧。在當地,人們稱醫生為先生。在他們看來,李彬的父親不僅醫術好,還是一個無所不能的文化人。寫春聯、喜帖,這些用書動筆的事,鄉親們都請他幫忙。老先生也樂此不疲,凡是對鄉親們有益有用的事,他從不推脫,極其認真。這些事都深深地印在了李彬幼小的心靈里。后來,父親寫春聯忙不過來,他也踏著凳子刷上幾幅,先是寫藥方對聯“撥云晴曬藥,明月夜燒丹”“一片仁心昭萬古,千方妙藥救群生”……,寫的好的貼大門上,差一點的貼在藥櫥上。還有一些更好的,給鄉親們帶去新春的歡樂。他還學著父親的樣子用手裁紙,練就比刀子裁得還要整齊的功夫。有時桌子不夠用,兩個人一牽紙李彬就直接在上面寫,現在有人說叫懸紙寫。父親常和他說,寫好字就像人穿上好的大褂子一樣,走到哪里都給人干凈整齊的印象,讓人神清氣爽。父親的這些話讓小李彬深深地記在心里,撒下了熱愛書法的種子。
七十年代初,父親給他弄來了一本柳公權的《玄秘塔碑》,李彬就在這碑帖中練點畫、學結體,并把這些技藝運用到鋼筆字中。因為字寫得好,他在學校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后來到司法系統工作,也是各部門爭要的對象。
李彬的家鄉無為縣,米芾曾經在那做過“知軍”,至今還留有米公祠、墨池、投硯亭等。祠內有米芾的書齋“寶晉齋”,內藏有米芾的《題李公麟陽關圖詩》、《御制文宣王贊》。其他如宋徽宗趙佶的《唐十八學士》、蘇軾的《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黃庭堅的《梅花詩》、董其昌的《小樓刻燭》、宋克的《識吳鎮畫》、唐寅的《次張體仁聯句韻》等等皆是珍品。這里也是李彬經常光顧的地方,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李彬的書法之路或許與米芾知軍的遺風大有關系。
書法家李彬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已經是省司法廳領導的安徽書法家張學群同志組織策劃了一次全省司法行政系統書法展,李彬的書法作品獲得了一等獎。張學群鼓勵李彬,還和他講了如何臨帖師古的體會,使他找到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通感。此后,他進一步涉獵各類碑帖,還到北京參加了專題書法學習,聆聽了沈鵬、劉炳森、李鐸、林岫等書法大家的講課,特別拜訪了啟功先生。李彬學習了大家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傳承之法,也讓他對書法本質有了新的認知。
李彬開始研讀歷史,追尋各類書體的宗源,如饑似渴的從雄渾的秦漢篆隸,散淡的魏晉行草中汲取營養,讀書寫字成了他生活的組成部分,甚至生命的組成部分。三年時間跨入了安徽省書協和中國書協的大門,各類好評也紛至沓來,但他卻有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感悟!
2004年,他為喜愛書法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報考北大金開誠教授和王岳川教授創辦的北大首屆書法碩士研究生班。一份錄取通知書,他從一個政法系統人員成為了一個奔向書法藝術高峰的獨行者,開啟了北漂式的生活。他用僅有的積蓄安排他的學習之路,租民房,騎單車,除了學習和練字,其他生活一切從簡。兩年的研究生學習中,李學勤、文懷沙、任繼愈、湯一介、金開成、歐陽中石、沈鵬、劉正成,王岳川、曹寶麟,日本的西島圣一、韓國的金炳基、臺灣的付申等書法大家都來授課。他對篆、隸、楷、行、草追根溯源,學帖重碑,技道并行。以線條的質感為基礎,尚韻、尚雅,唯真、唯美,小字求精到,大字求氣勢。單字筆筆到位,整體上下呼應,張合有度,布局大氣。即使對書法用墨的濃淡干濕枯潤也極為講究,每幅作品都浸透著他對章法的悟道和創新。
我問過李彬,字寫得好是你追求的終極目標嗎?他說不然。他認為書法是漢字文化最顯性標志,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我們傳承和弘揚書法藝術,在于讓書法有益,有用!從書法的發展史來看,每一種書法的出現都是和當時社會發展,特別是生產力的水平有一定關系。我們學書法、教書法,就是讓書法對社會文明有益,對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有用,他旗幟鮮明的反對那些丑書怪書。
李彬現在擔任北京大學書法研究所研究員,又擔綱書法教學任務,但從不認為書法是站在象牙塔尖上。凡是對社會正能量的活動他都積極參加,學校企業邀請他參加,下鄉送春聯他也參加。藝術牌匾他寫,校名廠名他也寫,甚至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商標他也寫。
李彬每年都有對社會公益的行動奉獻。他向中國慈善總會,甘肅省美術館,汶川、雅安、玉樹的地震災區,抗洪救災災區等等捐贈書法作品幾百幅。2004年,內蒙古一位老板花50萬元收藏李彬的作品,他把這些錢全部用來組織山村小學老師集體旅游,幫他們增長見識。在一次義務教學中,得知學校教學設備不足,并不富裕的他捐資13萬元給學校添置了教學設備。
2021年是建黨一百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七十周年。他以書法藝術的形式來表達對黨的赤子之心,在拉薩舉辦捐贈公益書法展覽,并把全部的100件展品捐給剛剛落成的西藏美術館。還給西藏博物館、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西藏群眾藝術館、林芝美術館、西藏森林消防總隊捐贈了計200幅作品,總數超過一萬平方尺,這都是他近二十年以來的全部的書法精品。他還擔當了西藏書法家協會的副主席。
從事書法藝術工作近二十年來,他的足跡、墨跡遍布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這些都是愛的印痕!他也獲得了諸多榮譽:登上了中國書壇首屆“百強榜”,榮獲安徽省“十佳”青年書法家,等等。他還有一個小小的心愿,要去全國巡回辦展講學,義務培訓書法藝術,對青年一代言傳身教,使書法藝術得以薪火相傳。由于教育主管部門的重視,現在書法進課堂由呼吁變成了現實。他堅信,傳統的書法文化一定會進入到一代又一代青年的血脈和視野,陶冶他們的精神情操。
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說過,藝術的道路總是經過一個灼熱的梯子而通到天上的。李彬走向書法高峰的梯子,就是對書法藝術的摯愛,對生活的摯愛,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摯愛!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愛,是李彬書法藝術的活水源頭,不竭動力!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