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納,乘也;納涼,即乘涼的意思。
字典里對“納”還有一項解釋:“接受”,把這層意思放到“納涼”這個詞組里也蠻契合,籠籠樹蓋撐出一片綠蔭,擋住烈日驕陽,做出迎迓的姿態,不分貴賤,善款眾生,有俠者之風。你若接受了樹的這番好意,投入其中,便能暫時獲得身心的寧靜舒暢。一個“納”字,內含了一主一客,一迎一入,頗富詩趣。
納涼,是件愜意的事情。盛夏里,擇一茂密濃蔭,或獨自,或多人,或坐或臥,或閑聊,或冥思,自得其樂。老年間里的炎夏時節,樹涼蔭是最天然的空調,也是最熱鬧的話場和游戲場。老人們圍坐一團,各個氣定神閑,聊東扯西,完全沉浸在他們的世界里;孩童們則聚在一起打撲克、玩彈珠、摔卡片,消磨著難耐的酷暑。老和幼,喜熱鬧,而對于年輕人來說,則更愿安靜一會,趁著難得的納涼機會小憩,以補夏困;或冷靜頭腦,調整思緒,想些自己的事情。
夏日蒸蒸,難免心浮氣躁,身心難安。俗眾的我們,達不到李漁所說“避暑而暑為之退,納涼而涼逐之生”的境界,心靜的前提是周遭首先要清涼安靜,之后才能身安氣和,不然環境太過嘈雜,任誰也做不到心靜自然涼。所以,為了身心健康,暑夏里一定要去納涼,不僅身體要“納”,更要把心也“納”進去。
吳冠中在《說樹》中寫道:“人們到樹下納涼,擺小攤,四川的黃角樹蔭更是挑夫們中途最佳的歇腳處,那里往往有小姑娘賣茶水?!苯煌ú槐愕哪切┠暝?,路口之處常有茶棚,四角各支一桿,上覆雜草,一納涼地就搭成了。往來之人,歇腳喝茶,既歇息身體,又解乏勞頓之心。
庭院納涼,是夜里的事,自家人圍聚一起,共度閑暇。往前推溯二十年,沒手機,沒電腦,電視都未普及,晚飯之后,燥熱不能眠睡,家人們坐在庭院大樹之下,聊家長里短,溝通感情,很是和諧。我家隔壁的四爺讀了不少書,肚子里有點墨水,常給我們講些“三國”“水滸”的故事,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四爺講得頭頭是道,至半夜,暑氣稍降,各個才不舍離去。
古代文人雅士也要納涼,但那就文雅多了。南朝徐陵詩:“納涼高樹下,直坐落花中?!碧贫鸥φf:“竹深留客處,荷凈納涼時?!彼翁K軾曰:“遙想納涼清夜永,窗前微月照汪汪。”在詩人們的筆端,這納涼已然脫離了凡俗的視野,有了高妙的境界,大約他們納涼納出了感悟,對人生,對塵世,有了更超然的認識。
不論對誰來說,納涼都是夏日一樂,記憶中難忘的一趣。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