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在我們廣漠的文學園地里,有許多辛勤的耕耘者,有的培育了參天大樹,有的澆灌岀遍地小草,高低不同,風姿各異。但是,擁有綠色的生命卻一脈相通。也許,正是這些遍地的小草,簇擁起沖天的大樹。在文苑終辛勞作的何凡女士,正是滿野翡翠的一位墾植者。
讀一本好書真的讓人受益匪淺,一本好書更是值得細細琢磨。當我閱讀何凡即將岀版的《一只蝸牛在倘佯》時,不禁為之動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這么年輕,文字卻這般老道,真的出乎我意料。
收錄于該集中的作品,作者按照讀《紅樓夢》系列、故鄉系列、隨筆系列予以歸類,而貫穿于其中的是美感、情感和生活實感。凸顯對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靈之美、創造之美的開掘與展示,都是作者悉心體察、逼真記敘和內心躍動、情感化合的結晶,是一方山水名物、現實生活和歷史文化的勾勒與呈現。
何凡在寫“讀《紅樓夢》系列”文章中,有著一分為二的辯證的眼光。她對《紅樓夢》人物感悟和探索,不僅是品味著書中的故事,也品味著書中人物的人生,了解到那年那時的歷史,雖然以一種熱辣和率直,但文字令人感動不已。
無論是抒情,還是理性思考,其活水源頭都是生活。生活是創作的土壤和底色。一個文學作者只有熱愛生活、深入生活、體驗和感悟生活,才能有根有源、活色生香地表達生活和升華生活。從這本文集可以看出,作者不僅有自己寫作的精神故鄉,自己的鄉愁和眷念,而且為開闊創作的視野和深化作品的根脈,還有意識地沉潛生活、探訪和體悟生活,捕捉生活的源與流、光與色、恒與變,因而其作品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
何凡在故鄉系列文章中,有她童年的故事,準確生動豐富而真實,曾經的畫面歷歷在目,猶如電影一樣在腦海中播放,真實又覺得虛幻。童年的每一樣物品都可以喚起我們心中的美好回憶;它們都代表不同的含義、不同的故事。
何凡的散文中有大量書寫家庭生活的文字,她不斷打開記憶閘門,讓過往歲月那些或甜蜜或憂傷的往事汩汩流出,因為涉及人類最本質的血緣親情,讓人動容。這些文字中作者扮演的正是現實生活中的角色,為人女為人妻為人母,盡顯似水柔情的妻性母性女兒性,這真應了那位癡人賈寶玉的至理名言:女兒是水做的骨肉!只不過,她不是大觀園中脫凡超俗的女子,而是在“市聲”中穿行的,為家人的衣食住行不停操持的人間女子。正是這樣一種生活態度,決定了她的文字風格,樸實真摯,自然本色,拒絕矯飾造作,具有正面現實人生的及物性。
母愛如水,滋潤著每個人的成長,滲透在每一個細節和平凡的日子里。何凡在寫母親的文章中,由愛的感動到表達,較自然地流露了心聲。她對母親細心周到,無微不至的描寫,打動了人心,具有真情實感。
父愛是人生命深處的根,而這根上的花果乃至心情無疑是最美麗的。何凡在寫《父親》的詩中這樣描述:“船長的身軀,沉穩,堅定,是我心中屹立的山峰……”。作者對父親形象描述豐滿,真實,富于生活氣息,流溢著人世間純凈美麗的人倫情感美。
何凡女士與我是同門兄妹,我的人生寫作入門,何凡學習古體詩詞,師同受教何玉龍先生。我供職安徽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的安徽網,何凡從事公眾號《今日石牌》,相同的職業,使我們之間拉近了彼此距離。希望何凡在今后的創作中,選材更廣一些,用筆更精致一些,味道更淳厚一些。形成自己的味兒,帶著自己的標簽,這是成功之道,也是每個寫作者應該追求的藝術目標。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