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不記得哪一天,我們成了微信好友。她謙虛地說是我的粉絲。而我,只是在紙媒上發表了一些“豆腐塊”樣的文字而已。而后,她幾次盛情邀約,都因為我的原因,沒能成行。
五年后的今天,我如約前往。
不過,去之前,我也是做了一番功課。通過她的朋友圈了解到:她是走南闖北的無為人,在生意場上摸爬滾打,搏擊翱翔的海燕,她用獨特的眼光瞄準了典雅時尚的紅木家具。當然,她也如我一般,通過朋友圈重新熟悉了我,還給我留了很多贊和美評。
初次見面,我總不能空著手去吧。思來想去,決定忍痛割愛,把我養得最好的一盆牡丹吊蘭送給她。牡丹吊蘭的花語有兩層意思:一是時來運轉,馬到成功;二是表示感謝。
牡丹吊蘭肉肉的,軟軟的,好似糯米一般軟糯綿綿,葉片肥而厚實,敦實好養。開出的小花,好似大人給自家胖乎乎的小孩眉心點的一顆朱砂痣,給人一種天然的親近感。
一大早起來,我就蹲在地上,對著吊蘭,仔細欣賞著,仿佛為娘送別待嫁的閨女一般,把它的每一根枝條捋順溜了,葉片上的灰塵用抹布擦干凈,枯葉摘除,盆面加了剛買回來的麥飯石,再用噴壺給每一片葉子都噴了水。整株植物,看上去水靈靈的,鮮活極了。
年年紅紅木館位于小城最優雅幽靜的地段。無為市植物園、繡溪公園,烈士陵園都集中在那一片。
進去館內,檀香繚繞,悠揚婉轉的古箏曲,小溪一般靜靜地流過。用精湛的工藝,珍稀的材質,汲取明清古典家具之精華的紅木家具有序地陳列在館內。光從視覺上,那種精雕細琢,平整潤滑,古色古香,淳厚含蓄的美,就立刻俘虜了我。難怪有人稱贊紅木家具“博采天地靈氣,雅集古今精華”。
茶幾上一碟綠棗,一碟開心果,那些開心果兒仿佛一個個迎賓小子,身著奶黃色外衣,微張著小口,露出翠綠色的果仁。
我們相向而坐,她詢問我,喜歡紅茶還是綠茶?我說,都可以。她稍加思索,取了一撮紅茶,說紅茶養胃,更適合女性。接著,她用小巧精致的紫砂壺茶具沖泡著。我一邊看她泡茶,一邊欣賞著她。一襲灰色透紗連衣裙搭配同色斗篷,清新脫俗,與同色系蕾絲帽渾然一體,仙氣十足。
接下來的兩小時光景,她從《安娜·卡列尼娜》《飄》到《紅樓夢》《豐乳肥臀》;從張愛玲、木心到胡蘭成說得津津樂道。興奮處,不僅音量提高了八度,還手舞足蹈起來。她愛看小說,且是真正意義上讀小說,就連她兒時看的讀本,書中人物關系,性格秉性都記得一清二楚。她把每一次讀小說的心理狀態和讀后感都給我描摹了一遍。
她說她是個簡單的人,不喜歡繞彎子,賣給你的東西,已經是最低價,你無需再討價還價。不能接受,沒關系,買賣不成仁義在。
她說,這么多年了,她一邊讀書,一邊行走在路上。讀書使她沉淀,積累,成長。可為的時候就盡量去努力,不可為的時候就順其自然。這一點,我特別認同。
她的網名叫“有眼光”。她說,正因為長期的閱讀,才使她的眼界越來越開闊,越來越通透。學會與自己和解,才是人生真正的活法。這一點,我感同身受。
聊著聊著,我們倆越發“臭味相投”。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