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第幾天啦?不記得了,只知道每天都是‘車轱轆轉’。好在,有許多人跟我一起并肩作戰,累并堅持著。櫻花開了,風中滿是花香。希望應該不遠了吧?”
臨睡前,打開朋友圈,一眼就看到小藝發的圖文,心中涌起一陣暖流。
小藝和老公阿強都是我的同事,小藝是運行巡檢員,阿強是煤場調度員。因為突如其來的疫情,公司緊急決定實行封閉管理,挑選技術過硬、經驗豐富的人員駐廠上班,直到疫情結束。3月29日晚上,小藝和阿強接到電話通知后,匆匆收拾幾件換洗衣服就踏上班車。出門前,孩子拽著她的衣襟:“你和爸爸什么時候回來?”“完成任務就回來,你好好呆在家里,認真上網課。想爸爸媽媽了就給我們打電話。”坐上班車后,小藝在朋友圈里傾訴道:“離家的那一刻,突然有種悲壯的感覺,但是看到街上的萬家燈火,覺得值。”
那晚,跟小藝夫婦一樣連夜回廠的還有許多人。大家在辦公室、會議室、倉庫打地鋪將就了一夜。
非常時期,電力保供至關重要,人手少、任務重,每個人都身兼數職。就拿小藝來說,同時扮演起巡檢員、監盤員、材料員、安全員好幾個角色。每天早晨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把全天要做的工作在腦子里過一遍: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每件工作需要多長時間,然后像個陀螺一樣忙碌起來。每天晚上入睡前,都要把當天的工作梳理一遍:華東電網的調度指令、所管設備的運行工況、備品備件數量……做到心中有數。
她和老公阿強回廠后就沒再見面,一是隔離需要,二是忙、顧不上。煤是機組的“口糧”,煤場調度負責給機組“供糧”。這個節骨眼上,機組萬萬不能“斷頓”。采購、運輸、接卸、堆放、化驗,還有煤量、煤質、輸煤系統運行工況,每個環節都要考慮周到,保證機組穩定發電。
同事小馮是綜合部事務員,駐廠期間負責各類證件辦理。實行交通管制后,生活物資、大宗生產物資和零星備品備件,無法通過淮河大橋運送到廠,他往返于地方政府相關部門辦理各種通行證。“以前沒接觸過這方面的業務,一切從零起步,多跑、多問、多學習,盡快弄清楚辦證要求和流程,保證每日物資供應。”他在朋友圈里記錄下點點滴滴。
同事大李是職工食堂負責人,封閉后,駐廠人員的一日三餐令他倍感壓力山大。“人是鐵,飯是鋼,他們在生產一線戰斗,咱們得把吃飯問題解決好。”疫情期間,交通管制,產能下降,原先運轉正常的物資供應鏈和運輸鏈變得困難重重,得想辦法跟供應商、工廠、司機和相關部門溝通,一天下來幾十個號碼來回打,常常嗓子沙啞、手機發燙。疫情期間,供貨車輛到達時間不固定,有時凌晨、有時半夜。有一天晚上11點多,忙碌了一天的大李和同事們匆匆扒拉幾口飯,鋪好地鋪躺下,正要睡著,手機響了:“大米到了,快來卸貨!”他和同事們一骨碌爬起來,戴上口罩就跑出去。消殺、驗貨、卸貨、搬運、堆放、登記,一套流程下來,沒一兩個小時搞不定。為了方便接卸貨,他把手機攥在手里和衣而臥。
還有一件事,因為運輸困難,公司附近村子蔬菜滯銷,急壞了農戶。大李得知后,跟后勤部領導溝通,采購滯銷蔬菜、水果,解決農戶的燃眉之急。
還有安全員孫工、巡檢員張師傅、消防員小陳……這個春天,他們暫時離開各自的小家,義無反顧投入到電力保供這個“大家”,堅守崗位、默默奉獻。
歲月靜好,是有人在負重前行。讓隔離居家的人們安然享受光明與溫暖,是奮斗在保供戰線上的電力工人的心愿。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