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人生是一場無法預知的旅程,注定有許許多多的第一次。
我第一次擔當大型文藝晚會編導,是在2010年。年初,廳領導把我找去,說是為了提高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喚起全社會對民間民俗文化的關注,決定舉辦首屆安徽民俗文化節,并由我來完成節目的臺本和導演工作。說實話,雖然從事群眾文化工作30多年,主辦承辦各種大大小小文化活動不計其數,但擔當如此重任還是第一次,心里難免打鼓。但我的個性決定了我的工作態度,我接受了任務。
雖然接受了任務,但從何下手,心里真是沒有一點底。此時已到臘月,年的氛圍越來越濃,由過年想到,在我們老百姓的心目中,最淵源厚重的文化莫過于年文化,由年又想到了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也是民俗。靈感就這樣從腦海里一下蹦了出來。
大年初一到初三,我關了手機,一個人在辦公室待了三天,最終完成首屆安徽民俗文化節開幕式演出方案。主題:以中華民族傳統節氣和節日為時序,巧妙串連流傳廣泛的十大民俗活動,展示民俗文化旺盛的生命活力和斑斕色彩。理念:喜歌喜舞喜慶、民風民情民樂、絕活絕技絕倫、傳統傳承傳神。節目:月圓觀燈(元宵)、踏青插柳(清明)、采茶賽歌(谷雨)、龍舟競渡(端午)、花前月下(七夕)、收獲金秋(立秋)、舉杯邀月(中秋)、登高賞菊(重陽)、祈福豐年(冬至)、迎春團圓(春節)。原則:還原為主、表演為輔;古風為主、時尚為輔。
七天年一過,將方案上交到廳里。這期間我將音樂制作、舞臺設計、音響設計以及服裝設計等人聚到一起,連著兩天關起門來討論。方案批下來之后,我帶上方案趕到舉辦地銅陵,和市文化局的有關人員就排練場地、演員食宿、車輛安排等做了落實。回到合肥立即從全省各地將心里早已定好的排練老師們召來,開了第一次編導會。安排了任務,提出了要求,明確了責任之后,老師們各自帶著自己的任務返回。
經過近三個月的準備,開幕式演出的團隊按照要求準時到達銅陵市。此時距開幕式演出僅有11天。面對1000多人的演出隊伍,我顯得有點緊張又有點亢奮。我將各個節目的編排老師安排坐在我的身邊,每看完一個節目之后,馬上和節目的編排老師交換意見,提出修改的方向。
既然是民俗文化節,那么開幕式演出的節目單就不能和一般的演出節目單一樣。在想了也不知多少方案后,突然想到了扇子。扇子為納涼之物,是中國的傳統物品,更是中國民俗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想法和領導一溝通,立馬得到了肯定。用扇子做節目單也算是個創新吧。
2010年5月7日下午3點。首屆安徽民俗文化節在銅陵開幕。作為總導演,我這時手拿對講機坐在指揮臺前,那個緊張那個不安那個亢奮,使得我好半天不能安靜下來。我不停地抽煙,不停地喝水,極力讓自己平靜下來。當領導宣布開幕,煙花上天,我一下子興奮起來,眼睛緊緊地盯著舞臺。一個半小時的演出很快就結束了,此時我才發現我全身已經濕透,半躺在座位上,一如放了氣的氣球,一點力氣都沒有了。
在第二天的座談會上,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說:“安徽舉辦民俗文化節很有意義,是保護傳承民俗文化的一種方式,它能喚起大家保護民俗文化的意識,吸引更多人關注民俗文化,還能培養人們對民俗文化的興趣。”民俗泰斗,中國民俗學會會長烏丙安老先生稱贊:“安徽人懂得保護自己的寶貝。舉辦這樣的民俗文化節,可以喚醒人們對民俗文化、本土文化的關注,讓老百姓在享受民俗文化的同時,更加關心和保護民俗文化。”中國美協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宋雨桂說:“十大民俗表演就是一幅《清明上河圖》,古風濃郁令人感嘆。”中央電視臺“大家”專欄制片人說:“十大民俗表演很有創意,解說詞寫得很美。特別是用一把扇子做節目單,更是一個創舉。”烏丙安老先生連忙插話:“這是我至今看到的最好的節目單,我會好好保存的。”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顧問張錩說:“這是一次難得的視覺盛宴,十個串聯節目表現出來的民俗活動,讓我們記憶中很多已經淡化了的民俗,又重新回到了視野中。”
人生的很多第一次都是一種新體驗,有的瞬間會過去,但有的會長久在心里駐留。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