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陽春三月,春風吹暖陽,正是放風箏的好時節。
不知不覺中,春姑娘邁著輕盈的腳步悄悄地走來了,她那柔軟、纖細的手指輕輕地撫摸著行人的臉頰,撫摸著剛剛泛綠的絲絳般的垂柳,不僅帶走了嚴寒,送來了溫暖,也提醒我們,春天來了。春光明媚的一天,我們決定開車帶孫子孫女開車去公園放風箏。
十五分鐘的車程,一眨眼就到了。停好車,我們順著小石徑拾級而上。初春的公園,春和景明,天空湛藍,春風如酥。小路兩旁的草坪上早就聚集了許多小孩子,他們三人一伙、五人一群地放著各自心愛的風箏。你看,天空中熱鬧極了:色彩絢麗、形態各異的風箏在漫天飛舞。有展翅高飛的雄鷹,有花枝招展的蝴蝶,還有亭亭玉立的仙鶴。“五彩繽紛天上飛,盡情奔跑地上追。”放風箏的人們熙熙攘攘,孩子們在草坪上肆意奔跑,嗅著草香,享受春日的陽光。熱鬧的人群里,并不僅僅是孩子,還有很多成人,有領著弟弟妹妹的哥哥姐姐,有陪著兒子女兒的年輕父母,有帶著孫子孫女的爺爺奶奶。大伙兒三三兩兩,或蹲或站,漫無邊際地聊著,眼睛卻總離不開自家孩子。我們帶去的是網上買的風箏,雙胞胎圖案,漂亮極了。我們巧借風勢、見風使舵,一拉、二提、三放線。風雖然大了一點,但正適合放風箏,眨眼工夫,風箏就被我拋上了天。我拉著放上天的風箏線,一百米的風箏線全放出去了,它告訴我們風箏在藍天上翱翔。
感受著放飛風箏的樂趣,也依稀想起了我小時候放風箏的情景來。
放風箏不是孩子們的專利,比較大的、漂亮的風箏只有大人才能放起來。幾十年前,我已放過風箏,但那是自家扎的風箏,那年代沒有賣風箏的,想放風箏只好自己扎。爸爸給我們扎的風箏,是把竹簾子上拆下來的竹篾條扎成長方形的框架子,糊上一層薄紙,33厘米見方,像個大瓦片,底下綴上一些花布條作尾巴,再在風箏上拴著一根長長的細繩線,就可以跑著放起風箏來。風箏雖然是自制的,但做工精細,樣式美觀。爸爸是中學美術老師,會給我的風箏畫上各種人物或彩圖,小伙伴們見了就圍在一起興奮起來。我拿著風箏到處瘋跑,后面跟著眾多的小伙伴,大家在一起比賽著看誰的風箏飛得又高又遠。小伙伴們總是不斷地招呼我,都在羨慕我的風箏與眾不同。
春天是最美的季節,是許多夢想隨萬物一起復蘇、一起生長、一起放飛的季節。滿天的五彩繽紛,滿天的快樂飛翔,只是一切都要把握在自己的手上,有熱情,有信心,有耐心。手里握著的是一條連著彼此的友情線,珍惜這份緣分,不讓風箏輕易斷了線,想念就抬頭看看,牽引著彼此……也喜歡牽著風箏散步的感覺,更喜歡看著風箏飛翔到藍藍的天空,越飛越高的感覺。放風箏的情懷是最美麗的,手中牽根線,一頭是自己,一頭是遼闊無垠的天空。
自古以來,放風箏就是城鄉居民普遍開展的一項娛樂活動。不僅布衣平民喜愛,就是帝王將相,王公貴胃也樂此不疲。及至明清兩代,放風箏則達到了鼎盛時期,許多詩人和畫家都以風箏作為寫詩、繪畫的題材,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吟誦風箏的詩畫,形象地反映了當時民間放風箏的盛況。
與其說是放風箏,不如說放飛的是心境、是情懷、是思念。任思緒隨著徐徐飛起的風箏飄旋、飛逸,多么空靈、多么恬淡、多么愜意。給人以無盡的遐思、無盡的幻想,更給人以寧靜致遠的感懷。久居城市高樓,心情不覺有些郁悶,來到公園或曠野,放著風箏,眼界豁然開朗,雖然遠處高樓林立,聳立的廣告牌隱約可見,但帶著孩子接近自然,內心隱藏的壓抑,瞬間便松弛下來,孩子們看到周圍情景興奮得大喊大叫,那悅耳的笑聲流淌到四面八方,喚醒了我那悠遠的記憶,把我未泯的心兒送回到童年。春天給人帶來希望,帶來夢想。陪孩子放放風箏,似乎自己也變成了孩童。
放風箏,放的是一種信任,一種責任,一個家庭的團結。風箏飛穩了,家庭才平安;家庭平安了,生活才更美好。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