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皖南山溪眾多,道路易阻。古徽州人對橋的重視,除了架橋方便出行外,還緣于講究風水。選擇臨水而居,村莊前往往有河流或溪水流過,置有水口,架橋有“鎖鑰”之說。因此,徽州不僅橋多,而且建造得牢固美觀。萬松橋就是這其中的古橋之一,已有200多年歷史,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曾經為之作記。
萬松橋位于皖南黟縣南屏村,橫跨武陵溪,是一座三孔石橋。溪水綠波之上,三個半圓形的橋孔如同半月,拱托著橋體,橋下溪流潺潺,橋身的倒影清晰可見。橋孔之間的石頭橋墩前,向溪流上游伸出一處長約兩米多的舌狀“魚嘴”,巧妙地分流上游下來的溪水,對橋墩起到保護作用。橋孔上方嵌有“萬松橋”三個大字。石橋建造工藝精良高超,二十六米長、五米寬的橋身,全由青石壘砌構筑。橋面兩旁的欄桿、石柱上雕刻著凹凸狀石雕花紋,雖經兩百多年風雨浸濕,圖案依舊清晰可辨。
橋頭一側立一塊方形石碑,上面刻著姚鼐所作《萬松橋記》全文。徽州橋多,但一座民間村頭的石橋引起一代文學大師關注,而且親自為之作記,這在徽州橋梁中是較為罕見的。
萬松橋建在南屏村水口之處,是進出古村最主要的通道。南屏村過去叫葉村,背倚南屏山,建于南宋。村中居住著葉、程、李三大徽商家族,古建制屬黟縣五都,所以又被稱作五都葉村。村頭有萬松林,林中有萬松亭,萬松橋的名字由此而來。石橋所在的武陵溪是黟縣境內一條主要溪流,源頭在武陵山,溪水繞村而過,經黟縣漁亭水道,注入新安江。
石橋之前,南屏村口武陵溪上曾經建有一座木橋。木橋不牢固,村民早就想建造一座石橋,苦于工程量大,修造費用高,一直沒能如愿。乾隆五十三年(1788)夏天,徽州遭遇特大洪災,武陵溪洪水泛濫,沖毀附近的山崗、田野、道路,也沖垮了木橋。面對百姓的困苦,村中葉氏兄弟主動捐資,幫助村民重建家園,修復了被洪水沖毀的山岡,恢復了地貌。此時,葉氏兄弟捐贈的銀兩還有一定結余,村民商議推舉葉氏兄弟牽頭,建造石橋。洪水泛濫時,山岡上沖刷下來一塊巨石,村民正愁無法處置,葉氏兄弟請來工匠,就地取材,用作建橋的材料。在村民的齊心協助下,一座美觀結實的石橋終于出現在南屏村口武陵溪之上。
這次洪災,姚鼐恰巧就在當地,他親眼目睹了洪水泛濫給百姓帶來的痛楚。后來,自己門生葉氏兄弟主動捐資,帶領村民修橋,他甚為感慨。因此,這篇《萬松橋記》對修橋的緣由、經過都記載得頗為詳細。姚鼐描敘說:“乾隆五十三年夏,徽州蛟水發,葉村之南山崩塌,壞田廬,毀橋岸……當蛟起之年,余適在歙,見被害者之遠且巨,甚可傷痛。”對葉氏兄弟捐資修復地脈,并巧用洪水沖出來的一塊巨石,修建石橋,為民造福,姚鼐給予了極高評價。他在文中稱贊“葉君為橋,乃反因其隕石之力,因禍得福,轉敗為功,豈非智乎?”同時,他也對民眾在自然災害面前表現出眾志成城,恢復家園的勇氣給予了極高評價。他說“余嘉葉村之族不吝財以營功事,而又得葉君之誠篤而明智,善任其事,以督之故,眾工無不舉”。一代文學大師為淳樸的村民行為所感動,欣然提筆,為橋作記,體現了文人的擔當與情懷。一座橋見證自然災害給人們帶來的困苦,也記載著黟縣村民的義舉、智慧與勇氣。
有人考證,姚鼐一生曾經兩次到過徽州,一次是早年護送恩師劉大櫆到徽州歙縣任教諭,另一次是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近花甲的他辭去安慶敬敷書院山長后,被舉薦到徽州紫陽書院任山長。鄭福照在《姚惜抱先生年譜》中記載:“五十三年,戊申,先生年五十八歲,主講歙縣紫陽書院。”姚鼐離開紫陽書院的時間是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姚惜抱先生年譜》中記載:“五十五年,庚戌,先生年六十歲,主講江寧鐘山書院。”也就是說姚鼐在歙縣生活了兩年多的時間。這期間,他應弟子葉有和盛邀,到黟縣南屏訪友講學,目睹了洪災,也因此記下了萬松橋的建造過程。
在徽州期間,姚鼐留下的詩文并不多見,除了這篇《萬松橋記》,還寫了一篇《西園記》,兩篇記文一同收錄在他的《惜抱軒全集》里。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