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昨天上街,一街兩巷的商販都推著老雁饃叫賣:“老雁饃!剛出籠的老雁饃!”聽著這熟悉的鄉音,看著那憨態可掬的“老雁”,不禁勾起了我對老雁饃的回憶。
送雁饃是淮北大部分地區家喻戶曉的傳統習俗,女兒出嫁后,每年正月十五直到清明前,都要給父母送老雁饃。關于送雁饃的習俗由來已久,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皖北地區多稱“龍抬頭節”。很久以前,沿潁河一帶在二月二時,常見有大雁起落在河岸,久之,有人把這種現象與“龍抬頭節”聯系在一起,于是便有了“五更聞雁叫,老人遭劫數”的謠傳。說二月二這一天是老龍王(老人)升天的日子,如何才能為老人消災避禍呢?不知誰想出了一個主意,那就是把大饃蒸制成雁狀,讓女兒送給老人,老人吃了老雁饃就可以避兇化吉了。于是一傳十,十傳百,女兒們都送老雁饃給老人,這一風俗也很快在我們淮北地區流傳起來;還有一說是,大雁是候鳥,有兩個家,就像出嫁女兒有婆家和娘家一樣,雖然相隔千里萬里,但每年都會往返奔波。大雁就是女兒的象征,女兒雖然出嫁了,就像長大的雁飛出了巢,但她不會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仍記得報答父母,那牽扯不斷的血濃于水的親情是永遠不會被淡忘的。
我家送雁饃的習俗卻與眾不同。人家都是女兒給父母送,沒女兒的老人通常是吃不上雁饃的,而我家的老人無論有女兒還是沒女兒都能吃上雁饃。
從記事起,每年正月十五過后,母親都會蒸老雁饃。那時還是農村物資比較匱乏的時代,糧食都不夠吃,但每到這個時候,母親總會把平時省吃儉用攢下的一點錢拿出來,買來面,然后精心制作雁饃。母親的手很巧,制作的雁饃非常好看。母親先和好發面,把面團捏成大雁的形狀,再用筷子在雁身上壓出翅膀的紋路,然后取兩個黑豆做眼睛,再用剪子剪出大雁的尖尖嘴。成型后,就放在大鍋里用旺火蒸。過了十幾分鐘,饃饃的香味飄出,這時母親麻利地掀開鍋蓋,用筷頭蘸上紅顏料,分別在雁的頭頂和翅膀兩側點上圓點,這樣,栩栩如生的老雁饃就可以出鍋了!我們姐弟四人只有望著雁饃流口水的份兒,母親是不允許我們嘗的。因為雁饃只有兩對,一對送給姥姥姥爺,一對送給爺爺奶奶。母親說,小姑沒出嫁,咱必須給爺爺奶奶送雁饃,同樣是老人,不能厚此薄彼。當然,送出去的雁饃,老人們總是象征性地嘗一點點,最后還是成了我們一群饞貓的美食。
我深深地記住了母親的話。等到我結婚后,農村經濟大有好轉,市場上也有賣雁饃的了,我年年都是買兩對,一對送給父母,一對送給婆家奶奶,因為老奶奶沒閨女,我不能讓老人受委屈。如今,我的女兒也出嫁了,她也繼承了我們家尊老愛老的良好家風,每年給我們送雁饃的同時,也給她公婆送一對,因為她公婆也沒有女兒。
小小雁饃,值不了多少錢,但意義非常,它是一份親情的傳遞,也是一份孝心的傳承。
請輸入驗證碼